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走进科协 科协状况 科协简介

    组织性质。河南省科协是全省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省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省委、省政府联系全省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普及的主要社会力量,推动全省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省政协的组成界别之一,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与中国科协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委员会办公室所在单位。

     

    职责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科协的“三三四”定位: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简称“四服务”)。

     

    历史沿革。河南省科协成立于1959年5月11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2月8日的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河南分会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机构设置。河南省科协机关现内设办公室(计财部)、组织人事部(院士办)、学会学术部(科技社团党委办、国际部)、科学技术普及部(素质办)、调研宣传部、机关党委。直属事业单位有河南省科技馆、河南省科普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河南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河南省科协人才发展中心。

     

    组织体系。河南省科协由143个省级学会、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科协、157个县(市、区)科协以及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医疗卫生机构科协、园区科协、乡镇科协、街道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社区科普组织等基层科协组织组成。通过这一覆盖理、工、农、医和交叉学科的学会网络和覆盖全省各区域各层级的科协组织网络,联系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履行“四服务”职责。

     

    领导体制。河南省科协由中共河南省委直接领导,省委副书记分管科协工作,省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联系科协工作。河南省科协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实行全省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领导制度。

     

    总体思路。河南省科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明晰大势中的方向感、提升大局中的存在感、强化大事中的责任感。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融入创新大局、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助力创新驱动、肥沃创新土壤、服务创新决策。“十四五”期间总体布局是展开“出彩中原”“才荟中原”“科创中原”“科普中原”“智汇中原”五大行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着力实施“基层科协组织和党建双覆盖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工程”“优势产业科技赋能工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工程”“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工程”“科普筑基惠民工程”六大工程。年度重点做好十项工作。实现目标是提高科协组织存在感、增强科协工作美誉度、提升科技创新推动力。 

     

    履职情况。2023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科协有力指导下,省科协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全省科协系统协同发力,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全面展开“科创中原”等五大行动,着力实施“科普筑基惠民工程”等六大工程,年度重点做好“省科技馆新馆建设”等十项工作,三位一体系统推进“5610”总体安排,全省科协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在高端人才培育、全国学会布局、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省科技馆新馆建设运行、引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在全省创新发展大局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省科协连续三届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平安建设工作再获全省“优秀”等次,获评国家级节约型机关。



    全面展开出彩中原行动,着力实施基层科协组织和党建双覆盖工程,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上彰显新担当。主题教育凝心铸魂。把理论学习和思想引领结合起来,着力做好省科协机关和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两个层面的学习教育,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筑牢科技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调查研究和成果转化贯通起来,调研成果《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的思考》央广网刊发,《推进科普场馆高质量发展》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交流发言。把检视整改和建章立制统一起来,新建制度10项、修订制度4项,进一步推动制度建设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省委主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简报多次刊发省科协经验做法,省委巡回指导组对省科协主题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完善机制扩大覆盖。推动组织新建和吸纳“双发力”,全年建立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院所科协50余个,基本实现公立省内本科院校科协组织全覆盖;全省各级企业科协达到927家,较2022年新增300多家,其中焦作市新成立企业科协193家,濮阳市高新技术企业科协覆盖率达到95%;将高校科协等基层科协组织列为省科协人才、学会、科普、智库等项目推荐渠道,吸纳参与省科协举办的相关重要活动。推动能力和服务“双提升”,深化基层科协组织“三长制”改革,强化科协组织服务基层能力,济源示范区科协“三长”配备覆盖率达100%;完善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平顶山、三门峡市实现全覆盖,信阳市覆盖率达到99%;豫地集团科协等多家企业科协开展技术合作,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卷烟厂科协等3家企业科协入选《全国企业科协典型案例汇编》。推动党建和业务“双加强”,举办第九届河南省科技社团党建论坛,数十家学会将党的建设载入章程,省煤炭学会入围“全省百家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观摩点”,科技社团党建工作获省委“两新”工委好评,以党建带会建、以会建促党建格局初步形成。弘扬精神加强引领。组织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举行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多个省辖市跟进举办,新乡在“城市C位”循环播放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统筹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策划推出省级主场活动和24项重点专题活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河南大学“百年传承,河大精神”学风涵养工作室、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匠心·匠魂·匠技”精神传承工作室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度学风涵养工作室。遴选发布河南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评选20家,4家单位入选2023年度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组建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举办科学家精神展,凝聚同心同向力量。


    全面展开才荟中原行动,着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工程,在助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上实现新突破。加大高端人才培育力度会同制定“一人一策”,着力实施高端人才培育“十条具体举措”,打造科技经济人才融合发展平台,推荐河南院士后备人才向全国同行“亮相”;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提升河南院士后备人才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打造权威科学普及平台,扩大河南院士后备人才社会影响力;打造高端科技智库平台,推动河南院士后备人才与省内外院士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常俊标、康相涛等6人新晋院士,实现我省院士增选重大突破;李红霞、景来红2名个人和煤矿瓦斯防治与智能绿色开采团队、盾构创新研发团队2个团队荣获首次“国家工程师奖”,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促成并具体组织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会见获奖代表。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托举青年科技人才50名,遴选中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40名,表彰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60名,打造我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青年人才评价品牌。推荐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河南候选人10名、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河南候选人6名,形成进入全国高层次人才后备力量。举办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班、河南省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活动,筹备成立“科创中原”青百会,持续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政治吸纳和学术引领。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举办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大赛并获奖18项。举办河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近3万人参赛。举办河南省青少年科学素质竞赛,参赛人数达119万。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组织开展高校科学营河南分营活动。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有序开展,我省选手以世界第2名的优异成绩在第34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IBO)中夺得金牌。


    全面展开科创中原行动,着力实施优势产业科技赋能工程,在助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上得到新提升。“科创计划”显现支撑作用。融合全省科创力量,牵头起草并推动《“科创中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科创计划”)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明确科协牵头地位和资金支持;“科创计划”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主体超出科协系统,融合了河南人才、发改、科技、财政、教育、工信等24家职能部门、高校科创力量,发挥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教育等政策的协同效应推动科技创新。试点带动全面提升,启动漯河、新乡、焦作3家省辖市“科创中原”试点城市建设,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精准配置、联动下沉。推动上下政策协同,南阳、新乡、周口等地出台落实“科创计划”具体措施,有效服务区域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科经融合”凸显品牌效应。擦亮“一市一品”产业技术发展大会品牌,全年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举办19场,46位两院院士作报告,签订合作协议及产业项目120多项。2023中国(漯河)食品及食品机械产业技术发展大会助推项目签约资金317亿元。擦亮“百会链千企”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品牌,20多家全省学会和近10家省辖市科协成立区域(产业)服务团、专业服务团等,开展70余场科技助企活动,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优秀项目。擦亮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品牌,在南阳举办第十一届年会,引聚创新资源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平台载体”汇聚科创资源。繁荣学术交流,联合全国学会、相关高校等举办32期“科创中原论坛”,32位两院院士及2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出席交流,403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近10万名科技工作者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形成多项高质量政策建议呈报省委省政府。在三门峡举办第二届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汇聚10余位院士,为我国关键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添智赋能。丰富活动形式,开展2023年河南省企业“创新达人”选树及宣讲活动,选树“创新达人”100名,“创新榜样人物”10名;组织举办河南省创新方法大赛,9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斩获10项奖励,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完善平台体系,建设60家“科创中原”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立“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科创中原”创新基地、学会专家工作站等近20家,促进学科集成创新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重点产业,省机械工程学会、省纺织工程学会分别牵头成立“科创中原”超硬材料创新联合体、“科创中原”纺织服装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协同攻关关键科技难题和“卡脖子”技术。“海智计划”取得扎实成效。着力强化对外交流协作,联合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物流业大会、港澳中医药科技创新大会等,把海外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引入河南。积极对接中国科协海智工作,举办2023海智专家中原行系列活动,首次作为试点省份组织开展河南省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推动郑州高新区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在河南设立的首家国家级海智离岸基地。“会市合作”畅通资源下沉。坚持双向发力,先后与7个省辖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合作推进“5610”总体安排和双方任务,平顶山将“推动各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科技馆”写入协议。坚持精准聚焦,先后与11个省辖市政府召开“会市合作”座谈会,征集“会市合作”支持事项和特色活动,实现科协所能与地方所需精准对接。坚持务求实效,联合举办地方重大战略需求院士主旨报告会,针对地方优势产业的科技需求集中对接,在周口、商丘举办“会市合作”暨优势产业科技赋能大会,省制冷学会等全省学会与民权等县区政府开展具体合作。


    全面展开科普中原行动,着力实施科普筑基惠民工程,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上取得新成效。增强科普工作的组织力。出台《关于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持续均衡提升的意见》(以下简称“均衡意见”),聚力破解我省区域、城乡和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18市全部出台本地“科普十条”落实方案,形成省市两级优化科普生态的政策合力。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大力支持,成功举办“科学与中国”河南行、“科普中国星空讲坛”河南专场等活动。增加6个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举办科普活动,协同主流媒体强化科普传播,拓宽科普覆盖面。45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490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等构筑了社会化科普阵地。举办全域科普试点工作观摩交流活动,7市扎实推进全域科普行动,中国科协全委会工作报告将我省深化提升全域科普试点作为亮点工作给予“点赞”。2023年我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3.21%,比2022年提高1.21%,与全国增幅保持一致,整体保持稳步前进态势。加大科普惠民的辐射力。拓展科普助力教育双减的新路径,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助力“双减”联合行动,“科普助力双减”被省委改革办列为7项“微改革”之一;实施馆校合作行动,举办“提升科普能力赋能科学教育”全省科技馆观摩交流活动,固始科技馆的科普探索被央媒报道。拓展科普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兰考举办,“兰考模式”叫响全国;全省已建在建108个科技小院,示范性“科技小院”数量持续增长;国家首批4个脱贫县产业顾问组落地我省4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省药学会入选“智惠行动·百会百县乡村行”项目;驻马店市农技协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是全国科协系统获得此项荣誉的两个组织之一。拓展科普助力防灾减灾的新路径,“科普中原百家谈”举办“极端性灾害天气的风险识别”等科普讲座;组织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在强降温、寒潮等突发天气期间发布应对建议;43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受邀在2023科普中国智库论坛上作《科普筑基惠民的河南实践》典型发言,受到广泛好评。提高科普品牌的影响力。聚力打造科普传播品牌,布局建设“科普中原讲坛”、“科普中原”专栏等“科普中原”传播矩阵,“科普中原”抖音号和快手号全年总阅读量8.8亿人次,获河南干部网络学院共建共享先进单位。协同打造科普活动品牌,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数从五年前的3800多项增加到11000多项;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参与人次创新高;“公益科普进影院”实现18地市全部覆盖;“公益科普进地铁”常态化开展;“百名首席科普专家进百县”深受基层欢迎;成立河南老年科技大学,指导信阳、开封等地成立老年科技大学;开展银龄科普等行动,引领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激发科普人才的源动力。建设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兼职科普人才队伍,联合省委人才办遴选第四批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100名,建设10个首席科普专家工作室,推出“首席科普专家讲科普”视频系列活动。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全省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增至128万人,传播分享量2558万人次,注册量和活跃度均位居全国前列。


    全面展开智汇中原行动,着力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工程,在助力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省会合作”,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中国超硬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等重要科技活动;实施全国学会入豫计划,推动成立两家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金刚石制品及装备分会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肥胖症研究分会;濮阳、鹤壁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科创中国·河南中心上线,构建资源整合、供需对接的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成功创建32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争取科技馆免费开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578万元,居全国第二位。深化“省院合作”,高水平打造省院合作院士地方行样板,邀请省内外院士28人,在新乡、郑州、洛阳、鹤壁四地成功举行“院士中原科技行”系列活动,对中原农谷建设、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进行把脉会诊,形成3期高质量专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围绕我省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组织开展硅碳新材料产业发展等13项战略咨询研究,33位院士领衔主持和参与,是中部地区主持参与院士最多的工程科技智库。推进河南科技智库建设。注重智库课题过程管理,7项成果获副省级以上领导批示肯定,5项成果被中央和省直有关部门采纳。推进智库基地建设,举办首届中原生态文明与绿色创新论坛等系列高端智库论坛,10位院士作主旨报告。壮大智库专家团队,新增智库专家16名,推荐我省6名专家受聘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团队首席专家。强化调查站点管理,河南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连续7年获表彰,我省获评全国优秀调查站点和优秀调查员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凝聚智慧力量参政议政。发挥政协科协界别作用,围绕我省创新大局提出《加大科技社团支持力度 助力我省“第一战略”实施》等多项提案。把提案办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责任,高质量完成《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等提案办理任务。在更高平台上鼓与呼,向全国政协提交《加快高端智能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提案,在省政协提案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人民政协报对省科协提案工作予以报道。


    全力推进省科技馆新馆建设运行,着力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工程,在打造科普核心阵地上迈出新步伐。新馆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建筑工程有序交接,锚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建馆目标,完成7个项目验收交接和400余项问题整改,获评2020-2023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展教工程稳步推进,五个常设展厅、三个特效影院、学术交流区、天文台、公众餐厅、文创商店等功能区域建成投用,开放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新馆运行能力日益提升。采取“边建设边试压、边试压边提升”模式全力推进省科技馆新馆建设运行,2023年春节以来接待公众200多万人次,从每周末两天开放到每周开放五天,日接待量、总接待量均位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承办“天宫课堂”、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决赛等大型科普活动,省科技馆新馆逐步成为周末和节假日公众学科技的热门“打卡地”。现代科技馆体系加速构建。推动许昌等9市建设科技馆;全省27家科技馆享受中央免费开放财政补助,年接待群众700多万人次;流动科技馆巡展常态化推进,服务观众160多万人次;全省科普大篷车70辆,服务公众78万人次;建成93个农村中学科技馆,实现对18地市全覆盖以及53个脱贫县的绝大多数覆盖;全省科技馆稳步向“线下+线上”的模式迈进,已有18家科技馆加入中国科技馆掌上科技馆矩阵。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有效激发组织活力,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呈现新气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推动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全省科协系统贯彻落实。加强《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以下简称《科协条例》)宣贯工作,提升科协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提升科协干部队伍素质,举办河南省科协系统服务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研修班。提升科协组织影响力,网络平台宣传年度评价位居全国科协系统第四,信息工作第二季度囊括全国四项第一,焦作、南阳、驻马店、安阳信息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提升学会管理水平。启动全省一流学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展十优十佳学会评选,联合省财政厅支持打造一流学会建设标杆。进一步完善学会工作指南,指导多家学会换届,推动新时代学会科学化治理和规范化建设。批复成立河南省现代农业与未来食品研究会等新学会,着力优化学会布局。拓宽科协横向合作。把省科协层面对口援疆提升为全省科协系统援疆,先后3次召开豫哈科协系统对口援建工作推进会,郑州、平顶山、焦作三市科协与哈密市科协签署友好合作单位协议,首批组织111名新疆中小学生来河南参加“2023年豫新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加强与省直单位、兄弟省市科协、国外科技社团交流合作,推动组建中部区域科普场馆联盟,促成我省企业与省外企业以及国外企业达成合作。


    备注:本简介有关数据截至2024年3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