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学会学术 学术活动

第54期科创中原论坛预告——全国气象与粮食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全国农业气象技术交流会

来源: 河南省气象学会 时间: 2023-11-06

       为总结交流农业气象新技术,推动农业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以科技创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更好守护国人粮仓,由中国气象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新乡市人民政府承办,河南省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科技学院协办的“全国气象与粮食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全国农业气象技术交流会”定于2023年11月7—8日在河南新乡召开。

  会议时间:2023年11月7—8日

  会议地点:新乡国际会议中心雷迪森酒店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新乡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河南省气象学会、河南科技学院、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会议形式: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通过“河南气象”微信及快手、“央广网河南”和“云犀”等网络平台同步直播。

  参会人员:气象与农业气象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院所、企业、推广单位有关人员等均可参会。

  部分交流题目及参会专家简介:

  1.《守护国人粮仓需要气象保障——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粮食安全基础》
  李泽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六五”、“七五”期间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短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93年投入使用;“八五”期间研制了我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1996年投入业务应用;“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并领导研制MICAPS系统。其主持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2001年荣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荣获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2020年荣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

  2.《青藏高原暖湿化及其影响》
  徐祥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推进了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与观测系统技术发展以及青藏高原新一代大气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工程建设;主持实施的城市环境研究计划两次被世界气象组织评为城市气象领域全球两个先导性示范项目之一,以及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设计被列入国际范例;近年来在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计划中主持实施十大任务中第一任务科考计划,获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野外科技工作与首都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等,获何梁何利气象学奖与省、部级、中科院科技进步等多项奖励。

  3.《花生产业发展前景》
  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种子协会顾问,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40年,培育高产、早熟、优质、抗病花生新品种60余个。其中,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豫花37号等品种成为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的主导品种;系统开展了花生野生种质发掘利用研究,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一批优异花生新种质并育成远杂9102等具有野生种血缘的新品种,实现了育种技术的重要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原学者”称号,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4.《如何构建最优的科学预测系统》
  黄建平:兰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机理和预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创了氧循环研究,提出了氧循环在五大圈层中的纽带作用等热点课题。创建了国内高校首个大气科学学院并带领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带领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了一批能够坚守西北、开疆拓土、奉献国家的青年杰出人才,包括国家“杰青”1人、“优青”5人、“青长”2人。入选科睿唯安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8项省部级奖励,是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获得者。

  5.《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改良进展》
  许为钢: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现任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农业农村委员会委员。曾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在小麦新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途径与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培育出郑麦9023等小麦品种14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两部。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6.《小麦产能提升与防灾减灾》
  郭天财:二级教授、中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原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政协常委,兼任河南省委“三农”工作专家咨询组特聘专家、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粮丰工程咨询专家等职务。

  7.《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
  巢清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政策。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委员会主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任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研究组联合主席。长期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参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战略规划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十余项国家级项目。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

  8.《关于农业气象学高等教育的思考》
  申双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理事、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助理、滨江学院院长、应用气象学院院长。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理事、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应用气象、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科研(气象)行业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教材6部。先后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一等和二等多项奖励。

  9.《黑土地与防灾减灾》
  杨晓光:中国农业大学二级教授、“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领军教授、“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与适应”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农业农村部农业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气象局全国农业气象专家服务组成员、吉林省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服务组副组长、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委员会副主任,黑土地与防灾减灾联盟发起人、全国气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灾害对农业影响与适应等领域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第一作者完成专(编)著1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6项。

  10.《主要经济作物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王春乙:研究员,气象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海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承担国家重大基金项目中的“大气环境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实验与评估”课题,国家“十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等。在气候变化、气体浓度变化对农作物影响,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作物低温冷害,农业气象田间试验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

  11.《农业气象灾害模拟仓设计思路》
  李茂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市县农情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农业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新型抗旱节水新材料研究、农业灾情调研、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转移等研究。

  12.《本世纪以来干旱气象研究的若干进展与未来展望》
  张强:现任甘肃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总工程师、二级研究员,甘肃省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干旱气象》主编、《高原气象》副主编及《气象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干旱气象、陆-气相互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13项国家级课题或项目。发表专著或编著十余部,学术论文近600篇。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个人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第五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和奖励,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及中国科协中国科学家精神首批宣讲专家和甘肃省首届科普专家等。

  13.《作物产量因灾损失评估研究进展》
  刘布春: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团队首席。一直从事农业气象学科领域的研究,在农作物产量预报、作物模型、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与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方面有良好的研究积累。现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秘书长,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等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产学研社会力量科技奖1项。

  14.《国家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发展及问题思考》
  郭安红:博士,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室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相关技术研发和业务服务,农业部防灾减灾专家咨询组成员、全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20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病虫害气象风险分析专题报告多次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接受新华社、气象频道、农业农村频道等媒体采访100余次。

  本期论坛面向全社会公开直播,届时请广大科技工作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观看。

000.png

供稿人:河南省气象学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