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学普及 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科普的需求导向,正确的开启方式

来源: “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 时间: 2023-11-05

       坚持需求导向,是科普颠扑不破的铁律。然而实践中,却有不少人把科普需求导向片面地理解为以公众偏好为导向,这不仅影响到科普高质量发展,还让科普走了弯路。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准确理解科普需求导向的内涵外延,通过高质量的科普实践,全面满足公众个体、社会大众、组织机构、党和国家等的科普需求。


一:系统全面理解科普的需求导向

科普作为社会公益性服务产品,在其需求导向中主要包括公众个体、社会大众、组织机构、党和国家等多方面需求。


第一,公众个体的科普需求。主要包括:

个体需求多样化:不同个体对科普所需的知识内容、形式和深度有不同的需求。他们可能希望获得解答个人问题或满足个人兴趣的科学知识。

自主学习需求:个体希望通过科普获得能力提升、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机会。他们倾向于选择易理解、实用性强的科普内容。

应用需求:公众个体可能希望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健康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以改善自身生活品质。

第二,社会大众的科普需求。主要包括:

全面科学素养需求:社会大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更加全面,包括基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进展等。他们追求对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认知。

参与决策需求:社会大众可能希望参与科学决策、公共政策制定,并希望有能力评估科学信息的可信度和应用价值。

科学思维习得需求:社会大众希望培养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科学问题。

第三,组织机构的科普需求。组织机构包括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企业等,它们的需求主要包括:

教育培训:教育机构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教材,以便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

创新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需要了解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技术发展趋势等,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

第四,党和国家的科普需求。党和国家对科普有着特殊的需求,主要包括:

促进科学素养提升:希望通过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科技创新推动:希望通过科普工作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加强公共科学决策:需要科学知识来支持公共决策的制定。

科技人才培养:需要通过科普工作促进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

公众科学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科普工作倡导构建科学文化,将科学与文化传统相融合。


二:突出科普的个精准化满足公众个性需求

突出科普的个体性,精准化满足公众个性需求,应该做到:

        第一,重视公众的多样性需求。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年龄、教育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也会有差异。科普工作者应该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如在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中,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结合游戏、实验等互动环节,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方式,满足他们对深入了解具体问题的需求。

第二,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个性化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科普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推送。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点赞、收藏等行为数据,可以将相关科学知识及时推送给用户,并结合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内容,做到精准满足公众个性需求。

第三,注重科普信息可视化传播。应当运用图表、动画、视频等方式,将科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可视化的表达方式,使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时,可以通过示意图或动画来演示,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

        第四,与公众保持良好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开设科普讲座、座谈会、在线交流等方式,与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同时,鼓励公众提出问题和意见,并及时做出回应,增强公众的参与感。


三:突出科普的社会性,最大化满足社会大众公共需求

突出科普的社会性并最大化满足大众的公共需求,应该做到:


第一,聚焦热点和关注度高的科普内容。关注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问题,选择与之相关的科普内容进行宣传和推广。如针对当时的健康问题、环境污染等热点话题,开展相关的科普宣传,增加公众对科普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满足大众对于这些公共问题的需求。

第二,解答大众普遍关注和常见问题。针对大众常见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清晰、简明的解答和解释。通过解答大众关注的问题,能够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提升科普内容的社会性和实用性。

第三,强调科技的应用和社会影响。突出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影响,强调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案例、故事等形式,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的场景相结合,使科普内容更贴近大众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

第四,吸引大众参与和分享科普内容。鼓励大众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提供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可以设置在线问答、投票、调查等方式,让大众能够主动参与科普内容的创作和分享,增加科普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第五,多渠道传播共享科普内容信息。通过多个渠道广泛传播科普内容,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同时鼓励公众自由共享科普信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最大程度地满足大众的公共需求。


四:突出科普的公益性,分满足组织机构参与科普的需求

突出科普的公益性,以有效满足组织机构参与科普的需求,应该做到:


第一,放大科普社会影响力。通过积极参与科普事务,组织机构能够展现其社会责任感和关注公众福祉的态度,提升在公众心中的声誉和信誉度。

第二,塑造和推广科普品牌。组织机构通过科普活动,与组织机构的专业领域相关,通过提供有益、有价值的科普内容,组织机构能够向公众展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增加公众对其的认知和好感。

第三,科普资源整合和创新。组织机构往往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通过与科普机构或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创造更富有创意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

第四,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科普项目,组织机构能够培养专业人才、激发青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推动科学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弘扬,有助于整体提升社会的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

第五,促成多方面交流合作。通过科普活动,组织机构可以建立联系、开展合作项目,增强实力和影响力。通过跨界合作,组织机构可以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资源和专业能力的支持,进一步提高科普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突出科普的国家性,高质量满足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

要突出科普的国家性,高质量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需要做到:


第一,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将科普内容与国家战略相对接。如针对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及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深入开展相关科普,帮助公众了解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向。

第二,科学引导舆论导向。以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导向,引导舆论关注和支持国家优先发展的科学领域和项目。通过宣传和推广相关科研成果,增强公众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第三,宣传国家科技成果。将国家重点科技成果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科普内容,以普及科学知识,强化国家科技实力的宣传和推广。通过讲述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和应用场景,激发公众对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兴趣和参与。

第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普交流和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科普经验和方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科普机构、专家学者等进行合作,提高自身科普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五,加强科普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普人才,提高科普内容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科普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科学传播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第六,强化科普协同配合。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将科普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通过在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科普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作者:杨文志,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原部长


供稿人:省农技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