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走进“中国皂刺之乡”—洛阳市嵩县九皋镇,山野里铺盖着绿色的夏妆,起伏的丘陵沟坎之间,万亩皂角基地满眼葱郁。走近看,皂角树上长满了尖刺,皂刺泛着深绿,到了秋季,它们就会渐变成棕褐色,而且坚硬锋利。
“咱们的皂刺虽然扎手,却很值钱”在嵩县九皋镇豫博皂角协会交易市场,53岁的郭绍波正在和工人们忙碌着,将一根根的皂角刺剪去刺头,打包装车,转运到全国各地。谁能想到,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就是嵩县豫博皂角产业协会理事长、皂角产业的领头人—郭绍波。2015年土生土长的郭绍波返乡创业,靠着他手中的“刺头宝贝”,带动当地1000余户群众脱贫致富。
嵩县九皋镇有2.5万人,占地面积94平方公里,多为石质浅山区,因历史上曾经是火山活动区域,有火山灰堆积物形成的“馒头山”近千座,可耕地2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加上交通不便、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的自然特征,使得九皋的发展路上充满坎坷。
改革开放后,九皋青壮年外出做生意,在收废品、“换小货”过程中,发现采集加工销售皂角刺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于是尝试“小货换皂刺”,采集零星树木皂刺,拉回九皋镇区进行加工出售,使得九皋镇逐渐成为皂刺种植、采收、加工市场。
如何将皂角刺从前期的育苗、种植到后期的加工、销售统一规范起来,把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小生产变成规模化大生产,满足大市场的需求?成为嵩县县委、县政府当时考虑的首要问题。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特点,就是围绕一种产品,提供全部生产乃至销售过程的技术服务,并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的有效措施,打造产品品牌,不断保证和提升产品的质量。”嵩县科协主席王红艳说。
嵩县科协认真落实省市科协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协助九皋镇成立嵩县豫博皂角产业协会,将本地种植户、购销户、土专家吸纳为会员,郭绍波被推选为协会理事长。2016年,协会将“嵩县皂角刺”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随后,“嵩县皂角刺”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嵩县皂角刺”品牌打响。
“皂角浑身是宝。皂刺可入药,有活血消痈、托毒排脓的功效,皂荚果则是洗涤用品、化妆品的原料,皂角籽还可作为养生食材。可以说,全国皂角产业议价定价的话语权就掌握在嵩县。”郭绍波自信地说。
为了掌握皂角产业科技发展的“芯片”,嵩县科协狠抓协会规范化建设,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与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保证人才需求。协会流转土地400余亩,建成示范基地,培育新品种,研发改良种植、嫁接技术,先后获得皂角刺育苗、嫁接、采收等13项新型专利,培育出“硕刺皂荚”“密刺皂荚”及“嵩刺1号”“嵩刺2号”“嵩刺3号”“九皋天丁”等优质品种。
协会为群众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等服务,直接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形成集基地种植、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购销贸易于一体的实体产业链条经营模式。
“以‘协会+基地+农户+市场’合作经营,村头加工卖全国,形成家家种皂角、户户剪皂刺、人均二亩皂刺、收入稳超万元,实现了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农户有钱赚的利益联结。”九皋镇党委书记师建武对皂角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斜口下剪,切口要大,刺髓充分暴露才能卖上好价钱……”年近花甲的九皋镇九店村村民陈其安和皂角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有丰富的种植经验。2014年,陈其安和4名同乡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并加入豫博皂角产业协会,在协会的指导下,发展皂角种植120亩,年创收入35万元。
通过示范引领,九皋镇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皂角树5万余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8万余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皂角刺集散地,2022年全产业链产值4.7亿元,年销售量占全国的75%以上,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我们的做法是,发展一个协会、创办一个实体、服务一方农民,以协会为引领,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科技+乡村振兴’大文章。”王红艳深有感触地说。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