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学普及 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全媒体时代科普的守正创新

来源: 王挺.全媒体时代科普的守正创新[J].科普研究,2022,17(3):1-2. 时间: 2022-07-20

随着全媒体变革持续深入,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技术飞速更迭、信息海量泛在、万物万众皆媒的传播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全媒体时代,科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坚持守正创新。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呈现出全新特点,为科普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宝贵机遇。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传播权力下移泛化,形成官方媒体、市场化媒体、各类专业企业、个人自媒体、普通公众等“百花齐放”的发声格局。传播渠道和载体不断丰富,随着微博、微信、信息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态的演进,人人都能在短时间“生产”出一部全媒体作品,并具备了依托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和平台算法加持获取巨额流量的可能。信息技术飞速迭代升级,从互联网普及到云大物移智的应用普及,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元宇宙兴起,重塑了传播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各环节。这些都为科普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提供了新条件、新环境,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但同时,全媒体环境也让科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人均可参与的网络传播叠加多元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冲击着传统的科普理念、手段、体制、机制;打着科普旗号传播伪科学内容的现象并不鲜见;信息泛滥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增加了受众获取所需信息的成本,同质化集中推送导致的信息茧房甚至将受众引入歧途,这些都对科普实践形成挑战。

直面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科普工作者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推动科普转型升级:科普中国科普信息化平台应运而生,开启了我国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新航程,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普品牌;科普网站、科普微博、科普类公众号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科普短视频在各大平台表现亮眼,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大V”出现;科普线上直播、“云科普”“太空课堂”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领略科技魅力……科普工作者坚守初心,围绕国家发展、人民需求开展工作,坚持科普为民,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内容为王、质量先行,科普事业正在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然而,近期一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有近3成的受访者认为科普工作效果一般,希望科普工作进一步适应数字化、智慧化传播要求,提升科普实效和公众满意度。全媒体时代,科普需要顺应技术变革,推陈出新,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精准、及时、立体、泛在的高质量科普服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科普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更加凸显。直面新的形势和环境,科普唯有创新才能把握传播变革发展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首先,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坚持科普为民,依托新的媒体技术和形态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的精准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科普需求,利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用户画像、精准推送,挖掘用户科普需求,提升科普供需匹配度,助力科普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升级发展。坚持内容为王,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将内容作为提升科普引导力的根本,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科普能力,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专家的沟通合作,精心打造高质量原创性科普作品。推进科普内容生产方式的创新,建立国家级权威科普平台,组建融媒体科普联盟,实现科普信息共享,高效产出科学、权威的科普内容。

其次,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守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科学素质建设生态提出了“智慧化传播”的要求,对应提出了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传播计划,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全媒体时代的科普要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技术应用上实现新的突破,以更好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要创新工作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科普和科技创新同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翼。科普要向更开放、更精准,更注重参与、协同和共享发展。科普内容生产要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更注重资源的融合和协同利用;科普供给模式既要满足普惠共享,又能适应个性化、精准化的更高要求,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科普方式要更注重多样化,强化互动参与;科普效果评估要更注重速度、深度、广度,增强信任度、美誉度。

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参与、互动、共创、共享的科普生态圈,促进模式创新,激发各类主体开展科普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的科普市场格局。

三是要创新技术应用。推动颠覆式技术的迭代创新,促进技术的优化升级。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强化情景应用理念,将科普内容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以沉浸式的体验、代入感的实践,实现科普有效传播,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实现精准推送,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全面创新升级。

笃定守正、融合创新,基于新时代坚持科普守正创新的理念,本期《科普研究》特设“媒体科普研究”专题,从研究的视角关注和探讨如何让新的媒体技术和媒体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助力全媒体环境下科普的创新发展。新时代新阶段,《科普研究》将持续关注媒体科普,深入研究科普与媒体的关系,为科普生态健康有序发展献计献策。


作者简介:王挺,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科普研究》主编。

参考文献、图表等内容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