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学普及 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科普阅读促进科普创作的路径探讨——基于科普期刊荐读栏目的分析

来源: 《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3期 时间: 2022-01-22

国家的现代化要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人的现代化离不开阅读。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繁荣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科普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看,推广科普阅读,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是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从微观视角看,公众的科普阅读行为是科普创作价值的终极体现,提升公众的科普阅读率有助于为科普创作培育更大发展空间,进而促进科普产业发展,实现“阅读促创作、创作促出版、出版享阅读”的良性循环[1]

科普期刊是科普荐读,特别是科普图书荐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在此方面,国内外都有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为方便起见,本文将科普期刊所设书评、书讯等图书推介栏目统称为“科普荐读栏目”,将科普荐读栏目、科普阅读活动等归入“期刊科普荐读”。本文将分析科普期刊荐读对培育科普创作发展空间的主要价值,综合国内外视角考察科普期刊荐读的主要策略,并探讨进一步促进科普期刊荐读功能发挥的路径,以期间接对科普创作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科普期刊荐读对于科普创作发展空间培育的重要价值


相关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创办图书评介类荐读栏目有助于“更充分地发挥刊物的信息载体作用、导向作用和继续教育作用”[2],带来引导效能、提升效能、评价效能、文化建设效能、繁荣出版效能和科普效应[3]。科普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类别,科普期刊通过开设荐读栏目、开展荐读活动等,在推广科普阅读、培育科普创作发展空间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一)加大作品曝光力度,激发创作动力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阅读内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读者面临信息过载的焦虑,作品也面临市场曝光率和公众关注度的不足。据《中国科普统计(2020年版)》,2019年我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2468种、1.35亿册,单品种图书平均出版量为1.09亿册[4]。我国每年新出版的科普图书种类数以万计,在快节奏生活时代,如何于茫茫书海中有效提高优秀科普作品的可见度、让读者及时找到优质科普图书开启阅读,成为棘手问题。科普期刊是科技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通过开设图书评介类荐读栏目,发布图书信息,评判图书价值、分辨优劣,有助于为读者提供精准到位的阅读导航,开展高质量阅读;同时也提高了科普图书的知名度,使创作者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保护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激发创作者再创作的动力。

(二)挖掘隐藏阅读需求,培育创作增长点

阅读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引导。营销管理学“顾客需求冰山”理论认为,客户需求分“外显需求”和“隐藏需求”,可见的外显需求只占全部需求的十分之一,其余全是不可见的隐藏需求。隐藏需求要等到一定时机才显现,需要通过相关措施唤醒、引导,将其转换为外显需求[5]。科普期刊开展图书评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获取上的便利。只有将科普图书信息充分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之外,还能接触到更多的图书信息,才有可能激发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唤醒更多的阅读需求,同时,也刺激更多的科普作品生产。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医学》等科普期刊纷纷推荐健康科普类图书,既回应了读者关切,又引导了科普阅读。一些原本关注度不高的流行病科普图书销量有了明显增长[6],需求被广泛唤醒,为疫情下更多健康科普图书的创作扩展了空间,许多抗疫科普图书应运而生。

(三)捕捉阅读反馈,引导创作调整方向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在阅读和接受中的主体地位,认为文学意义的实现取决于读者能动性的阅读和再创造。由于科普创作带有天然的文学基因,因此,读者反馈相关理论也同样适用。

科普期刊荐读栏目的书评、荐读推广活动以及通过读者评刊活动收集到的相关读者反馈,对于科普创作者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科学记者等撰写的评论,通常侧重于科学性角度对作品进行评判,涉及科学性的具体把握、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而一般读者的评论更关注作品的实用性、趣味性、通俗易懂性等,涉及创作技巧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反馈都有助于作者客观认识自己的作品,了解自身创作价值所在和成败得失,为创作调整找到方向。

读者期待视野的转换也会影响作者创作转向。通过读者的阅读反馈,科普创作者可以梳理出公众科普阅读的期待及其变化,分析受欢迎的创作方向,在此基础上,切准时代脉搏,把握科普创作发展趋势,找到创作新方向。只有抓牢目标读者,打破创作藩篱,精挑细选创作选题,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创作新的优质内容,才能在科普作品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开辟新的蓝海空间。




二、中外科普期刊的荐读现状及主要策略


鉴于科普期刊荐读的重要意义,中外科普期刊都十分重视科普阅读推广。国外科普期刊方面,本文以《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为例,该刊是美国连续出版历史最长、影响遍及全球的综合性科普期刊,从创刊第1期起即设有“近期有价值的出版物”栏目,十分重视图书推荐。国内方面,综合考虑期刊历史、期刊内容、受众群体、是否设有荐读栏目或版面等因素,选取《科学》《科学大观园》《科学世界》《科幻世界》《父母必读》《天文爱好者》《化石》《课堂内外》《大众医学》《科学故事会》等刊物为重点考察对象。这些期刊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名刊(如《科学》),又有新创不久的期刊(如《科学故事会》);既有科普科幻类文艺期刊,也有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知识期刊;既有面向成人读者的期刊,也有面向少年儿童的期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综观中外科普期刊荐读的方法策略,主要有4种情形。

(一)设置荐读栏目

设置荐读栏目是最常见的荐读方式。荐读栏目主要刊登书讯、书评、书摘等类文章。书讯有利于快速了解图书信息,书评有利于读者更进一步把握图书内容,书摘有利于读者直接领略图书精彩内容章节。不同期刊的荐读栏目往往根据需要选择三者之一或三者组合。如《科学美国人》的荐读栏目几经演变,不同时期出现过“近期有价值的出版物”“图书”“新出优秀作品”“编辑精选书”“我们的图书角”“评论”“综述与评论”“推荐”等栏目名称及不同的内容设置,刊登过篇幅较长的书评,也设置过“书摘”“首选”等分栏目简要推介图书。我国《科学》杂志设置过“书评”“科普小书架”“科学书屋”等栏目刊登书评或图书简介,有时结合“书摘”一起推介图书。整体上,荐读栏目有4个特点。

1.甄选图书与书评,形成一定标准和机制

通常,荐读栏目遵循办刊宗旨、读者定位来选择推荐图书。不同期刊的宗旨和读者定位不同,栏目选书范围与倾向有所差别,但热点新书、名家名作是共同的首选。书评选择亦重质量,以编辑重点约稿和自由来稿相结合,通常要求不局限于对书的介绍,还需拓展至作品价值、创作水准等方面的判断。

期刊荐书机制以《科学大观园》为例说明。该刊创刊之初便常设“向您推荐”的荐读栏目,2018年初改版后常设“阳光童书”栏目,由专门的编辑主持,刊登评介文章。栏目利用主办单位的童书资源,发挥栏目编辑原为图书跑口记者的背景优势,形成运行顺畅的荐读栏目机制。选书时,由栏目编辑与少儿图书部的编辑沟通,从近期出版的书籍中遴选图书,选定后,编辑向合适的作者邀约评介稿件,做出有创见的推介。

2.注重时效性,主推科普新书好书

荐读栏目所推图书多是近几年出版的优质科普图书,反映出栏目致力于将有价值、高水平的好书及时、准确地推荐给广大读者。从《科学美国人》来看,其荐读栏目所推书目涉及几乎所有科技领域,基本是近一两年出版的有知、有趣、有料、有用的科普书。

以《科学美国人》2019年所推46部书为例,笔者统计有43部出版于2019年当年,3部出版于2018年。46部书中目前可知有7部获得各种奖项,17部进入各类畅销榜,3部在获奖的同时进入畅销榜,叫好又叫座。

我国科普期刊所推图书同样题材广泛、类型多样,涉及科学文化类图书、科学家传记作品、科技哲学著作、科学通俗读物、科幻图书等,尽展科学人物的魅力、科学探索的神奇、科学幻想的瑰丽,极具吸引力。如《科学》杂志2018年“科学书屋”栏目,所推包括2017年出版的《中国三十大发明》(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脑科学的新故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2018年出版的《脑中魅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从野性到感性:山鹰观鸟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等,涉及科技史、脑科学、鸟类学等主题,普及性和学术性兼具。《科学世界》所推书则多是主办单位出版的科普图书,如《诺奖往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月球旅店》(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2019年“读书”栏目所推12种书中有5种为2018年出版,7种为2019年出版。2019年创刊的《科学故事会》推介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科幻图书,如近年来新出版的《奇迹之夏》(大连出版社2018年版)、《宝塔历险记:营养师妈妈写给孩子的食育科普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轨道号》(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版)等,许多图书都十分生动且妙趣横生,科学性文学性俱佳。

3.建设高知复合型团队,打造专业、权威荐读

为保证荐读栏目的质量,做好选书、撰稿、组稿、审稿一系列工作,栏目的负责编辑、图书推介人、书评写作者等十分关键。

编辑是栏目的把关人。《科学美国人》的荐读栏目由具备高科学素养和广博知识面的专门编辑负责,如资深评论家、专栏作家菲利普·莫里森(Philip Morrison),聚焦古生物学、考古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凯特·王(Kate Wong),深耕太空和物理学领域的克拉拉·莫斯科维茨(Clara Moskowitz)等,他们独立创作的深度书评或精练的推介文字支撑起栏目许多版面。受编辑所邀为栏目撰文的作者,也都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科学家、科学记者等。

我国科普期刊的荐读栏目也往往由专门的编辑负责,文章以专家学者为写作主体,大多数期刊有中科院院士、高校学者等各领域权威作为主编或编委或科学顾问进行指导,保证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如《科学世界》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来源之一便是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和诸多院士专家,有时由中科院院士、研究人员撰写评介文章或“专家推荐语”。《科学》的书评以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研究员、科学记者等为写作主体。《科幻世界》荐读栏目常刊发在科幻领域颇有成就的作家、研究者、编辑的图书评介文章,如2016年03期刊登科幻研究者张懿红、王卫英的书评《银河之上的时间——评何夕的〈天年〉》。

4.工于版式设计,契合现代读者需求

荐读栏目的版面布局、图文搭配如何,版式风格是否活泼、引人注目,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科学美国人》近些年来的荐读栏目形成相对固定的版式,如图1所示,整栏占一个版面、推荐若干部书,每部书用一两百个词介绍,其中主推书一部,配大幅彩图,约占半个版面;次推书配图书封面,占另一半版面。栏目内容精练,篇幅紧凑,图片极具视觉冲击力,色彩鲜明、充满活力,既吸引眼球,又减少阅读倦怠。《科学世界》近年来几乎每期“读书”栏目都稳居杂志末页,并在紧挨的封三配以包含图书封面、出版社标志和购书二维码的大幅彩图,位置固定,风格沉稳,清晰直观,图书信息一目了然,符合现代读者“快阅读”需要。

(二)设立奖项与榜单,引领重点阅读

部分科普期刊通过设立奖项或图书榜单,遴选一定时期内的优质科普图书,为读者提供重点阅读的选择依据和权威判断,也为高质量图书脱颖而出保驾护航。

奖项方面,《科学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曾设立《科学美国人》青年读者图书奖(The Scientific American Young Readers Book Awards),并连续几年在12月刊推介获奖图书。我国《科学世界》杂志曾设“《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在2001年评出2000年“十大科普好书”及“20大推荐书目”,2002年举办第2届,是当时我国唯一的民间科普图书奖,但两届之后评奖难以为继。延续至今的是《科幻世界》设立的银河奖,自1986年设立以来已举办31届,是国内科幻奖项中历史悠久、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不仅推出优秀科幻作品,而且尤其注重原图1《科学美国人》2013年第9期的荐读栏目创科幻图书和引进科幻图书的宣传。

年度书单方面,《科学美国人》曾在若干年份的12月刊上推出青少年科学书单(Science Books for Young People)。其中文版《环球科学》自2015年起每年在杂志官网发布“最美科学阅读”榜单,至2021年1月已第七次发布,此次榜单中《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译林出版社2020年版)、《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等书深切回应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阅读需求。

月度书单方面,《父母必读》每月推出“童书排行榜入围图书×月号”,每部图书标出适读年龄,并给出入围或推荐理由。《天文爱好者》2021年3月起开始推出“×月书单:天文新书推荐”,主要由北京天文馆的研究人员、国家天文台科普工作者、高校学者等撰文推荐。

(三)融媒体传播,适应“捧屏而读”转向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生态整合,促使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走上媒介融合之路。科普期刊亦重视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全媒体建设,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介进行科普读物传播。《科学美国人》早在1996年就建立了网站,将纸刊荐读与网上购书、在线阅读、评论互动等相结合,如2003年第8期“编辑推荐”栏的图书介绍后注有“本书和《火星旅行指南》(A Traveler’s Guide to Mars)可通过www.sciam.com购买”,2011年第1期书摘后注有“在Scientific American.com/jan2011线上评论本文”。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科学美国人》积极开发和优化电子版,形成新媒介移动端、固定端等多维推送渠道[7]。我国《科幻世界》除了在纸刊的科幻资讯、新书推荐和书评栏目等推介国内外科幻佳作,还在亚马逊kindle、豆瓣阅读、多看阅读、QQ阅读、微信读书、京东读书等阅读APP上投放电子刊,顺应当下“捧书而读”向“捧屏而读”的转向,拓宽了国内外科幻佳作传播渠道;其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淘宝店、京东店等平台也及时推介、经营科幻图书。

(四)开展线上线下荐读活动,加强传播与互动

开展阅读活动是行之有效的荐读手段之一。阅读活动通常由作者、出版者、导读专家、读者共同参与,有利于促进创作者、出版者、读者各方积极交流、良性互动,打通从创作、出版到阅读的完整链条,促进社会化阅读,反馈阅读成果。

开展科普活动也是科普期刊扩大宣传、推广阅读的有力手段。如《天文爱好者》发起全国性观星盛会“星空大会”,《化石》组织夏令营科考活动,《课堂内外》举办科普竞赛、观测、讲座、夏令营等不同层次和规模的青少年科普活动……科普活动吸引了读者,激发了大众参与的热情,有助于期刊编辑、作者零距离了解读者的需求;提高了社会认知度,使更大范围的潜在读者了解期刊,取得了其他形式无法代替的推广效果。《科幻世界》还开展笔会、作品研讨会、科幻精品写作班等推广科幻阅读与写作,以保证作者和编辑队伍的质量,也引导和帮助了许多杂志读者踏上创作之路,成为科幻作家。



三、科普期刊荐读的不足与有关建议


上述科普期刊的荐读实践具有鲜明的特点,也显露出一些不足。就我国科普期刊的荐读栏目而言,主要存在以下7点不足。第一,栏目通常未明文申明选书原则和评书标准。第二,荐读文章多数较为短小精悍、具备可读性,但另一方面,学术性、思想性的深度书评相对少见。第三,栏目稳定性、重要性不足,品牌识别度不高。在位置上,荐读栏目往往位于期刊靠后的位置,有的期刊或以封底、封三等为荐读版面,或在补白的位置刊登书讯等以调节版面,并未将荐读栏目视作重点。通常,考虑读者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杂志会将重点栏目放在杂志靠前和中间的位置。第四,出版社主办的期刊,所推书往往以出版社所出图书为主,这与出版社拥有图书资源并有推广需求相关,是商业性经营策略;非出版社单位主办的期刊,与图书出版单位的交流还有待加强。第五,我国科普期刊设置荐读栏目尚不普遍。以近年来基于专家共识的权威遴选结果——“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2020年)”[8]中的50种期刊来考察,其中设置荐读栏目或版面的约有20种,占比40%。第六,传统纸刊阅读率逐年下滑[9],许多读者从纸质阅读转向了数字阅读,但期刊在数字出版、媒体融合上也面临技术、人才队伍、市场运作、资本投入、政策支撑等方面的挑战。第七,科普阅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如科普图书分类标准不一、科普书目及推荐书目待进一步研制、科普图书评论不发达、阅读指导和阅读效果评价缺乏等问题,科普期刊荐读栏目的推广实践也受到影响。基于此,以下探索进一步推进科普期刊科普阅读推广的路径建议。

(一)打造具有标识性的荐读栏目,构筑品牌竞争力

品牌体现期刊的个性和实力,也是期刊赢得市场的关键。品牌期刊建设要从打造品牌栏目做起。百年大刊《科学美国人》的荐读栏目便是固定的品牌栏目,连续性强,内容优质,深受欢迎。打造品牌荐读栏目,优质的被推图书、高质量的荐读文章、标识性的栏目名称、创新的版面形式等必不可少,需要做到内容确保科学性、形式具有艺术性。

一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栏目由专门的编辑负责,编辑需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见识水平,既熟悉科普图书,又熟悉科普作家和书评家,熟悉学界和出版界,与图书出版单位有良好联系,能获取优质图书资源及书评作者等人脉资源。

二是完善荐书机制。明确选书原则和评书标准,编制书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要求或指南,将栏目规划与设想传达给读者与作者,引导书评方向,鼓励潜在的作者。特邀具有专业背景又有人文素养的作者撰写高质量文章,避免人情式书评。彰显栏目稳定性和个性化,以利于受众阅读和投稿。

三是创新版面形式。书讯、书评、书摘等灵活结合,利用新技术手段将被推图书资源有声化、具象化,图、文、“屏”并茂,提供重要信息“点”,人们捕捉到价值“点”后,才有可能进行全书阅读,从浅阅读、碎片阅读到深阅读。

(二)选择具有人群细分属性的图书,加强评论,优化阅读品质

就阅读行为来说,阅读的主体是阅读者,阅读的客体是各种读物。阅读推广领域有分众、分类、分级阅读推广的做法,分众阅读侧重于对阅读者进行分类,分类阅读侧重于对读物进行分类,分级阅读侧重于对读物难易度和读者水平匹配度进行分类,但不管是分众、分类还是分级阅读推广,都离不开细分读者群体。

就科普阅读而言,读者往往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阅读。而科普阅读在专业性和学术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科普图书涉及众多学科、分布复杂,要实现精准科普,需要以专业化、精细化的态度,细分人群,把握不同读者群体的兴趣点和需求点来推荐图书。

作为期刊荐读栏目,一是可通过脚踏实地的读者调研,掌握和研究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并从领域内权威专家推荐的图书、各科普奖项获奖图书中选择优质科普图书。二是可借鉴分级、分类、分众阅读推广实践经验。参照阅读分级体系对科普图书进行文本难易分析并分级,选出适合不同科学背景、阅读能力的读者的科普图书,指出哪些书适合入门、哪些书适合何种程度的读者阅读,探索科普阅读分级推广书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探索科普阅读分类推广书单,如按行业分为医学科普、天文科普、农业科普等来分类建立书单;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科普阅读分众推广书单,如细分幼儿、儿童、青少年群体,面向幼儿可侧重推荐科学绘本,面向儿童可推荐与课堂知识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普作品,面向青少年可侧重更富于科学精神的科学作品[10]。三是加强图书评论。粗制滥造的图书带来的危害更甚于不读书。采用最新科普阅读研究、科普创作研究等成果,积极开发社会力量、行业组织等推进科普评论工作。科学而有趣的推荐语或书评在吸引读者之外,更要对科普图书价值做出判断,保障荐读品质。

(三)开展荐读活动,设置阅读榜单,扩大荐读影响力

近年来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2019年有68.2%[11]、2020年有79.1%[12]的成年国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群体对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有助长作用,读书节、读书会等群体活动对阅读行为有重要影响,“读者需要其他人做样板,需要听听其他人对所读文本的反应,需要其他人推荐书、评论书,并互通有无”[13]

科普期刊拥有一定作者、读者、合作单位等资源,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荐读活动,积极融入以“书香中国”为统领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带领更多公众在群体中感悟科普阅读的乐趣与魅力。如,由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等知名人士作为领读人或阅读大使,举办读书会、阅读分享会,发挥带动效应;组织期刊和图书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等,借助世界读书日、全国科普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科普阅读沙龙、讲座、竞赛、展览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推广活动,创新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趣味性、易参与性、多元体验性。通过荐读活动,扩大阅读推广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科协2021年科普工作要点》中指出:“支持遴选和推介宣传一批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做大做强‘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不断增强科普供给源头活力。”[14]在政策和条件许可前提下,期刊可设置科普图书榜单或奖项,使优秀科普图书脱颖而出,提升阅读推广影响力。如组织专家评委、编辑,依据销售量、热搜度、阅读数据、读者反馈等指标,评出月榜、年度十佳榜单、读者口碑榜、编辑推荐榜等;或根据学科专业、图书特色等,推出新书榜、最美图书榜、某类科普书畅销榜、专题图书十佳榜等;将榜单在期刊平台上加以宣传推介,扩大影响,既推广了科普阅读,又有助于期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多媒体融合,多平台联动,提升阅读推广效果

互联网获取的便捷和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数字化阅读迅猛发展。第1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4%,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3%[12]

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新引擎。数字化阅读得益于多种新媒体作为载体,新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也赋予期刊新的活力。《科学美国人》在新媒体时代成功转型,我国科普期刊也应“积极践行融合出版,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和服务功能,实现从单一性质的纸质出版物向多媒体融合共建的复合媒体转变”[15]

我国许多科普期刊已经依托纸刊为内容主体,开辟官网、微博、微信、博客、头条、抖音、知乎、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等数字平台,以及淘宝店、微店等购刊购书平台。在这些平台和渠道上,科普期刊可以结合纸刊荐书栏目内容,设置线上科普荐读专区,供读者交流讨论、分享信息,建立适应不同群体的阅读生态圈。例如,打造好订阅号或服务号等微信矩阵,设置“阅读推荐”“图书导读”“在线阅读”“阅读分享”“图书漂流”“阅读打卡”之类栏目,加入评论、点赞、打赏、转发等社交功能,为粉丝及时推送书刊信息和智能服务;打造阅读APP或微商城小程序等,扩大科普图书获取途径,链接起不同的阅读资源、载体,既满足受众需求,又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研究视频平台传播规律,开展网络图书推介直播,等等;增加内容分发渠道,扩大影响和关注,培育用户黏性和对科普阅读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受欢迎程度来看,这种推广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进一步提升推广效果。




四、结语


以科普期刊为阵地,多措并举推广科普阅读,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科普阅读氛围,推动科普阅读的建设和繁荣,同时也有助于带动科普阅读市场,引导科普创作需求,培育科普创作空间,促进科普内容生产,进而促进科普事业和产业发展,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基础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玲,张志敏 . 新时代呼唤可持续发展的全民科普阅读 [N]. 文艺报,2021-06-30(7).

[2] 钟紫红 . 要重视科技书评的组稿与写作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3):183-184.

[3] 吴晓丽,陈广仁,苏青 . 科技期刊创办图书评介栏目探析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24-5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国科普统计 2020 年版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

[5] 雷祺.消费者需求的识别与培育研究 [D]. 桂林:广西大学,2004.

[6] 朱丽娜 . 读书可以让人得到智慧启发——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普图书的“供”与“需”[EB/OL].(2020-04-23)[2021-05-01]. 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62570.

[7] 储昭卫 . 发挥新媒体平台功能 创新科普传播形式——以《科学美国人》为例 [J]. 科协论坛,2017(11):25-28.

[8]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 关于中国优秀科普期刊(2020 年)评选结果的通知 [EB/OL].(2020-09-07)[2020-11-21]. https://mp.weixin.qq.com/s/lwEqNqmJudB169ISYiA8Bw.

[9] 段艳文 . 期刊在全民阅读中的功能、定位、问题与对策 [J]. 科技与出版,2020(7):21-28.

[10] 肖佐刚,杨秀丹 . 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 [M]. 北京:朝华出版社, 2020.

[11]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 [EB/OL].(2020-04-20)[2021-03-21]. http://www.nationalreading.gov.cn/ReadBook/contents/6271/414891.shtml.

[12] 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权威发布 [EB/OL].(2021-04-25)[2021-05-01]. http://www.nationalreading.gov.cn/ReadBook/contents/6271/430421.shtml.

[13] 戴联斌 . 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和方法 [M].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7.

[14]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 2021 年科普工作要点》的通知 [EB/OL].(2021-04-09)[2021-05-01]. https://www.cast.org.cn/art/2021/4/9/art_459_151656.html.

[1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2018[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