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学普及 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科普中国智库论坛 | 高端对话:激活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源: 科学技术普及部 时间: 2021-12-17

gaitubao_0_jpg.jpg

11月26-27日,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线举办(以下简称论坛),论坛上宣布科普中国智库成立。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将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强化科普理论研究,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舆论引导,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高端对话环节邀请来自各行业的专家,就新形势下如何激活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展开深入探讨。



周忠和

gaitubao_01_jpg.jpg

论坛高端对话环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主持。


陈孝平

gaitubao_02_jpg.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提出,科学家要找准科普工作的着力点,从公众关心的科学问题出发,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陈孝平表示,科学家找准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公众关心的科学知识进行普及。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加强健康问题的科普服务,为公众提供科学、适用的大健康科普信息,正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抓手之一;二是应就高精尖问题加强科普供给,比如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索等,兼顾到一些前沿科学知识作为重点。

在科普平台应用方面,陈孝平谈到,既要用好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也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影响力,在科普知识传播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传播矩阵,从而有效提升科普工作的效果与成效,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齐让

gaitubao_03_jpg.jpg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介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新版《纲要》)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相比有三点不同。首先,从定义上,新版《纲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定义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技知识等“四科”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调整,把 “科学精神”提到了“四科”的第一位的位置上来了,科普不再仅限于传播知识,而是上升到更加重视传播科学的思想、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这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其次,新版《纲要》明确未来15年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2035年远景目标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实现了从定性目标到定量目标的跨越。最后,关于提升行动的目标人群,除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外,还增加了老年人群体。这类目标人群的增加,可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也可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老有所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颁布至今已19年,作为第一部促进和规范科普活动的专门法律,在我国科普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齐让表示,当前,我国全面开启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下,对科普形式和法律适用提出了新挑战、新需求,因此需要通过现有《科普法》的修订,进一步保障促进科普工作的协同发展。《科普法》的修订,一是要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与科学素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分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在推进科普道路发展、提升公民素质水平中的实践经验,探索总结未来我国科普法治化的路径。


方新

gaitubao_4_jpg.jpg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名誉副会长方新表示,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普工作中,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看问题的视角,有时候比普及知识本身还重要。科学传播直接面向人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和社会价值,其传播效果将影响未来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决定国民科学素质水平,在推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学家不可缺席。科学精神所表现的求真、惟实、科学向善、爱国为民便是科学家对科学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类负责的标尺。把这种精神更多的向社会弘扬、向公众弘扬,是科学精神能够逐步在中国扎根的关键一环。



王巨宏

gaitubao_5_jpg.jpg

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巨宏表示,作为科技型、平台型互联网企业,企业的科普责任更多还是体现在传播和连接。一方面要专注于传播优质科普内容,净化谣言和伪科学等内容。与此同时,通过平台建设连接科技工作者与公众,尽量缩小两者间的信息沟通距离和理解鸿沟,进而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在践行科普责任的过程中,平台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如设置科普类的知识频道把优质的科学科普内容,通过平台进行广泛的传播。汇聚一批科学工作者来做科普,从而鼓励科普内容的创作。同时,延伸出科学小会,连接青少年,激发中国青少年对于科学话题的专注。


总结

     周忠和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想要激活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持续的积累和大量工作。科学、科普是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阳光和养分,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专家意识到科普的重要性,最终也会反哺到社会价值的土壤之中,带动用户价值、产业价值的枝繁叶茂。

周忠和指出,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之路依然漫长,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离不开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首先,科普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普法律法规等制度的有力保障。其次,相较于以往科普工作侧重科学知识的传播,近年来对于科学精神的弘扬越发受到重视。未来,如何让科学精神在全社会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对于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重要而且关键。另外,科研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这一群体创造更多的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工作条件,将进一步激活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科普传播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媒体担当,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媒体人在科学议题上,要引导公众相信权威的、专业的报道。最后,互联网科技企业通过战略转型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也会为激发科普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科普中国智库秘书处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