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学普及 工作动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十一)

来源: 科学技术普及部 时间: 2021-08-09

健康提醒:抗“疫”正酣时,解“郁”相伴行

疫情反扑,病毒升级, 医务人员在酷暑里,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采样、流调、救治,与病毒赛跑,阻断疫情的扩散。

防控区域不断扩大,身边的人确诊了或者被隔离了…….这些也同时挑战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有人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认知、情绪、生理、行为四个方面的身心表现。

认知方面

认知方面,也就是我们对新冠肺炎的看法,不确定感是隔离患者的最大心理特征,怀疑自己是否已经被感染,为什么被隔离,能不能康复,能不能马上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灾难化的想法也会不由自主地闯入脑海,变得偏执、绝对化,容易将其他人正常的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尤其是对正常的医疗行为或正常的社区管理行为。关心社区人员关注自己的行为,变得多疑、敏感,容易较真,甚至产生羞耻感,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复回忆自己过去的一些细节,也会过度的自责,认为是自己的行为过错才导致目前可疑或者是被隔离。

情绪方面

情绪方面,强烈的不确定感会让个体感受到巨大的焦虑和恐惧,对生命安全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对健康、家庭、财产和工作的过分担忧。对于突如其来的被隔离,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感到慌张、不知所措,或者是对可能被感染,已经被隔离的愤怒、抱怨,伴有沮丧、孤独和被抛弃感。

生理方面

生理方面,出现焦虑和恐惧,恐惧最容易让人产生躯体的感受,激活人体的神经系统,使身体原有的疾病的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体温升高、便秘、尿频、失眠、头疼等症状。

行为方面

行为方面,对身体感受的过分关注,如每天多次测量体温,或者即使检验结果为阴性,仍旧担心或坚信自己被感染,反复要求医学检查,不愿意配合社区或者医生的工作。对家人或者对其他照顾自己的人过分的苛刻,或者是过分依赖家人医生,或者是容易发脾气,出现冲动行为,表现为谩骂攻击他人。

出现这些情况,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去调整自己?首先,一是“少”,少看手机、少看负面新闻,因为负面新闻会累积负面的感受,会给人造成困惑,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身体;二是“多”,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多听音乐、多打太极、多练瑜伽、多读一些书。其次,推荐腹式呼吸法。也可以用一些心理阻断的小技术,比如说,当你出现情绪感受不好、烦躁不安、多疑多虑,甚至想要发脾气的时候,这时候你可以把自己的右手伸出来,化掌为刀,用力往下砍,同时可以在嘴里或者心里大声的喊“停”,把负面的想法“停”在这里。第三,在疫情期间,我们会比平时更多地、积极地去想分享一些信息,比如新的防疫措施以及被触动的、被感动的信息,例如医生志愿者为了防疫所做的一些可歌可泣的事情,分享这些信息可以使我们获得安全感。当然,为了缓解我们公众出现情绪的问题,也需要政府及时地发布有关疫情的相关信息,也需要媒体及时地发布有关健康的信息、防病的措施,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正规的渠道了解到、接收到,这样就能从心理上避免个体出现紧张、焦虑等一些负面情绪。

新冠疫情下,我们要积极的通过倾诉交流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读书、运动来转移缓解不安的心灵;通过了解正规渠道的信息平息内心的不安;通过学习卫生健康系统发布的健康科普知识,提高正确的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学习正能量的英模事迹,提升责任感,强大自己应对和处理困境的能力。

疫情肆虐,医务人员与病毒激战正酣。而我们普通群众,只要调整好心态,服从社区管理,科学做好防护,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就能取得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