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新闻头条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河南多人入围!

来源: 河南日报 时间: 2021-04-25

  河南日报记者  王向前


  人之有成,在日日精进。国之有力,在人人为功。具体到一省份之发展,则在于科创能力。


  如今,一项得以从微观层面透视一省科创能力的消息来了,这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河南有多人入围。


  名单里有什么“秘密”?


  中国工程院4月23日发布消息,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确定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577位。


  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74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63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4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5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8人,农业学部70人,医药卫生学部84人,工程管理学部51人。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候选人名单中,在河南工作的多名专家学者上榜▼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廖志忠,信息工程大学的季新生、游雄,河南科技大学的魏世忠,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张金良,河南科技学院的茹振钢,河南农业大学的范国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张海洋,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李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王力荣(女),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李红霞(女)等人。


  多人多次冲刺“院士”


  既然是候选人,意味着虽然拿到了院士“入场券”,但不一定最终一定入选。看这些人简历,过往也的确是曾多次成为有效候选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启动一次。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有关规定,院士候选人有院士推荐(提名)和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推荐(提名)两种渠道。


  比如身为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的魏世忠,长期从事材料冶金成型技术研究,研发出高性能耐磨合金及其复合技术、重型装备关键基础件制造技术和钨钼合金陶瓷强化技术等原创性成果,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原学者科学家首席科学家等称号。


  2017年、2019年,他都曾进入当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和魏世忠情形类似的,还有洛阳的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李红霞(女),也分别在2017年、2019年进入候选人名单。


  此次有效候选人里的许为钢、范国强等专家,此前同样都有“候选”经历。


  农业力量很强大


  河南是农业大省,这样的省情在院士候选人的专业领域分布里,也有反映。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70人成为有效候选人,茹振钢、范国强、许为钢、张海洋、王力荣(女)都在此列。


  其中,茹振钢、许为钢和张海洋的专业是“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王力荣专业是“果树学”,范国强专业是“森林培育”。


  以茹振钢为例,他是享誉全国的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他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10,累计推广近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能力正激发


  院士增选,各省都有看点。结合河南,也说明了河南的科创能力在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在豫“两院”院士25人、国家杰青18人、中原学者63人。建设了336家院士工作站,吸引270位院士及核心团队成员3000多人来豫工作。实施高端外国专家项目784项,入选国家QR计划外专项目10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6人,入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这些人才的存在,带来了科创新局面。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省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达到历史最高位次,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继上年首次进入全国前20位后,由第19位上升至第17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省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由持续多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13位。


  一句话概括:河南省创新主体发展壮大、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动能日益强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


  身有荣誉记初心


  回看这些年国家的院士增选,每一次都备受关注,除了院士代表着学术水平之外,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候选人出现引人侧目,比如出现的“黄金院士”和“白酒院士”等现象。


  “院士的定位应该是学术最高荣誉称号。最高、荣誉称号是两个关键词。推选院士首先考虑的应是学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在所在领域具有创造性、对科学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应成为推荐人选。”不久前,中部省份一位院士接受新华社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因为院士在世人心里的地位太不一般了。我国著名分子神经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如此形容:院士乃安邦之重器,定国之神针!代表的不仅是学术成就,还是很多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代表的不仅是最强智力,甚至还是很多人心中的典范。


  这是在告诫有志于院士的研究者和学者,做人要理清规范,做事要强化初心,科研工作者迈入院士殿堂,既要“学高为师”,也需“身正为范”,要经受住多方面的考量与约束。


  通过数据看大体


  577位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后,有机构对这些人还专门作了大数据分析,得出下面这些信息,也有意思:


  577人中,427位为50-60岁,占比接近3/4,是科研界参评院士的中坚力量。


  50岁及以下的“年轻学者”共有22位:其中,最年轻的是隶属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王东教授,1978年1月出生。


  从入围数量来看,清华大学入选14人,继续坐稳龙头位置;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以13人、11人紧随其后。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高校依然成为“最大赢家”,独揽有效候选人的半数以上。


  科普:院士是怎么产生的?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是怎么产生的?据了解,院士候选人统一由院士和中科协推荐,全国学会可推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省级科协可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按照院士增选程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将分别于7月底和6月份初组织各学部进行评审;10月底主席团审议后评出院士增选结果。


(转发自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4月24日)


供稿人:办公室

审核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