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决胜全面小康的河南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

钟素娟:为美好生活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 调研宣传部 时间: 2020-12-22

白大褂、蓝色工作服,是钟素娟一年四季穿着最多的服装。在亲朋同事的眼中,这两套服装记载了她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潜心研发的身影,也记载了她常年深入企业一线、摸爬滚打的艰难。

作为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钎焊材料技术公司总经理、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钟素娟从业20多年来,长期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致力于新型钎焊材料、工艺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主持研发的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了我国航空航天、核聚变等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实施。她先后获评“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原千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巾帼科技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咋建

2009年,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开始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经科技部获批准后,“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试运营。

mtxx002.jpg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河南省首批、郑州市首家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该如何打造、如何运营,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没有成型的产业技术工艺,没有可供参考的数据,更没有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提及当时的情况,钟素娟称:“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通过不断探索,钟素娟及队团成员在实验室主任龙伟民的带领下理顺思路:实验室应顺应国家需求,建设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导,在企业中布局的创新型科研机构。钟素娟解释说:“我们的工作应以解决国家急需、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提升民族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做技术研发和拓展。”

说起钎焊材料与技术,大家可能感到陌生,但实际上,它却广泛运用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且有着“工业万能胶”的美誉。钟素娟介绍,从航空发动机、轨道交通、工厂机械设备再到家用电器、卫浴,甚至是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架,都与它息息相关。

为热核聚变提供中国方案

200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热核聚变项目是由世界50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目的是通过核聚变技术解决未来能源供给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这项计划遭遇了很多困难,很多技术上的难题难以解决,尤其集中在热铆管连接等钎焊方面。

此项目由我国的专家团队和其他两个国家的技术团队共同合作开发。国外的专家团队虽然提供过技术方案,但其方案在技术环节存在着明显瑕疵。

mtxx003.jpg

“靠人不如靠己,科研技术领域更应如此。”钟素娟毅然决定担负起钎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责任,任命实验室技术骨干裴夤崟为项目执行人,带领团队经过不断反复研究、尝试、摸索,最终拿出了“中国方案”。这套技术方案提出后,先是得到了中外多个专家团队的认可,在随后的项目开展中,也成功解决了热核聚变热铆管连接问题。2009年10月,国家第一批热核聚变采购包按期交付。

类似的故事,只是钟素娟和她的技术团队在近年来开展前沿、共性、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的一个缩影。2012年,我国某地区在推进平安建设工作时,急需专业科研团队提供“地网工程”实施方案,且必须依靠我国自身力量来解决。

当时,由于材料在焊接时出现了开裂、无法焊接等问题,国内没有一家单位敢于承担这个项目,钟素娟所在的实验室在接到这项任务后,经过十几天的高强度持续科研攻关,最终研发出了新的钎焊材料,成功解决了该“地网工程”的材料成本和焊接难题。

在上述项目攻坚的关键时期,钟素娟的父亲因突患重病,住进了医院。在父亲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未能待在他身边照顾,钟素娟内心充满愧疚,在项目结束后,她第一时间赶到父亲身边。父亲安慰她说:“知道你的工作艰巨,只要能给国家拿出好的技术方案,就是对家人最好的慰藉。”

200小时极速攻坚鼻梁条

“作为一家央企驻郑单位,面对疫情,我们积极践行央企责任,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努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钟素娟表示。

2020年2月,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作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及省市的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负责人按照战时动员状态,下沉一线,带领全体职工听从号令、齐心协力,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努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起到支撑保障作用,公司要找准方向,紧抓科研项目。”钟素娟说。为充分发挥科技型央企作用,公司积极申报关于口罩、防护服等抗击疫情物资的生产技术与自动化装备等相关的科研项目。

在获悉上级的抗疫工作部署后,钟素娟第一时间申请开展口罩急需配件鼻梁条项目的研发。通过近200个小时的急速攻关研发,她和实验室队员终于将口罩鼻梁条试制成功,同时,凭借在有色金属精密成形的技术沉淀,发挥智能制造和快速响应优势,柔性调整生产线,调动一切资源支持口罩鼻梁条的生产,积极扩能扩产,及时为疫情防控期间迅速增长的口罩产能提供配套。

团队合作“复活”盾构机

目前,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石油钻探、地质、电机、电子、家电、军工等各行各业,先后共取得12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火炬奖等省部市院各项奖30多项,掌握钎焊材料及钎焊工艺装备的核心技术并拥有知识产权,申请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相关专利百余项(授权发明20项),参与制定28项国家及行业标准,10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光鲜成绩的背后,是对科技创新不懈坚持的一颗匠心。钟素娟说:“个人成长离不开平台,我感觉很多收获是随着团队的成长和发展而来的,荣耀和成绩属于团队里的每一个同志。”

mtxx004.jpg

在我国,盾构装备是“十大国之重器”之一,盾构机上应用的传感器技术,可以为盾构操作、PLC控制、计算机数据采集等提供及时、准确的设备信息和施工信息。

2019年初,我国某机构研发的盾构机在一次重点项目地下掘进操作时,传感器突然停止工作。

钟素娟介绍,这个传感器是由德国一家企业提供的,但这家企业更希望垄断市场,将盾构机整体卖到中国,而不是只进行传感器的销售授权。若不能解决传感器的技术难题,这项地下掘进工程将面临瘫痪。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接到这项任务时,被要求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突破。当时已经是腊月二十八,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春节放假,经一番协调后,实验室组成了以研发部负责人裴夤崟带队的科研攻坚小组。

经过48小时的连续攻关,传感器钛合金与硬质合金之间的连接问题被终于被解决了,盾构机成功“复活”,此后,这项技术不再受制于人。而裴夤崟等技术研发人员也因忙于工作,未能及时购置车票回家过年,只得在郑州度过了春节。

创新源自科研人的获得感

每一次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钟素娟的领导和同事都说:“在她的身上,你看不到普通女性的娇气和柔弱,更多的是科研工作者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在一次工作中,钟素娟连续多天出差在外,与各地客户进行洽谈。由于长期劳累加上饮食不规律,一天凌晨,她突然感到腹痛难忍,为了能够在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即使身体出现不适,她仍咬牙坚持。晚上到达医院时,情况已非常危急,医生建议立即手术,但她害怕影响工作进展,就乘坐高铁往回赶,刚一到站,钟素娟就被送往医院。虽然手术长达7个多小时,承受了不少痛楚,但术后第6天,她就开始坚持在病床上审批技术方案。

 钟素娟表示,在进行技术攻关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每次看到实验结果有所突破,内心都会充满获得感与自豪感,感觉自己所做的都是值得的,正是这种获得感为技术攻关提供无穷动力。

对于钟素娟来说,钎焊绿色化的深入研究不仅仅是探索未知、寻求突破的过程,也是一个奉献社会、为国为民的过程。钟素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作为科技工作者,就要弘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把为国纾困、为民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敢担重任、勇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供稿人:调研宣传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