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决胜全面小康的河南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

袁义强: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健康守护者

来源: 调研宣传部 时间: 2020-11-09

袁义强其人


国内著名的心内科专家,中国房颤联盟副主席,心血管内科博士生导师,历任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河南省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院长。

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健康中原好卫士、河南省优秀专家……

填补多项省内技术空白:2009年成功开展我省首例经皮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2015年成功开展我省首例左心耳封堵术、2017年完成我省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袁义强(右)和同事正在为来自西藏的先心病患儿做介入手术。(资料图片).jpg

无论从哪方面看,49岁的袁义强都是个自带光环的人物,可就像真正的美人都是美而不自知的一样,这位心内科全能型专家觉得自己只是做到了一个医生的本分。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由衷地说,他是一个心系患者、技术精湛的好医生,一个经验丰富、无私育人的好老师,一个善思能干、率先垂范的好院长,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好党员。他们说,袁义强就像火把,总能照亮你、带动你、鼓舞你。


下车伊始 抗大疫彰显真担当


2019年12月27日,袁义强调任河南省胸科医院(以下简称省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下车伊始便遭遇了一场大硬仗——2020年1月,新冠疫情突然暴发。面对严峻的形势,袁义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常规诊治,带领全院职工,在确保医护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做到“不拒收一个病人,不放弃一条生命”,交上了一份让组织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疫情防控,医院是重点地区,一旦出现院内感染,医院停业、领导免职在所难免。因此,疫情发生后,各家医院都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成立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严格预检分诊和陪护制度,所有进出院人员检测体温,并对医院全面进行消杀工作,省胸科医院也不例外。

10月3日23时,豫西一名95岁的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接到求助电话后,袁义强(右)立即派车将其接到医院手术。15日,患者病愈出院,家属送上自己作的诗表示感谢。(资料图片).jpg

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在形势严峻之时,很多医院关闭了大部分诊室。但当时正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危急重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后果不堪设想,袁义强毅然作出“应收尽收”的承诺。医院还成立了专业的转运队伍,收治全国各地的重症患者。他说,风险肯定是有的,但与挽救患者的生命相比,个人的名利和前途实在无足轻重。

敢干不等于蛮干,在作出收治患者决定的同时,袁义强和他的同事们制定了严密的防范措施,成立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新冠肺炎鉴别专家组,24小时不间断会诊。凡是需要急诊住院的患者,都要事先通过微信传送详细病史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肺部影像图片,专家们据此提前作出判断。

自1月21日至4月28日,省胸科医院因新冠肺炎疫情筛查会诊患者322例、转运队接急诊患者398例。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同类专科医院中几乎绝无仅有,它不仅表明了医院高超的急救能力,更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大义和担当。


妙手仁心 好医生护航小康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病致贫是个拦路虎。为解决这个问题,袁义强身体力行、千方百计。

在采访中,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七院)心内科三病区主任王瑞敏和袁义强所带教的硕士研究生刘荣不约而同讲起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2018年,一位来自濮阳的贫困患者因心衰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这位患者30多岁还是单身,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家里一点钱也拿不出来。袁义强拿出自己的钱,为其联系了心外科做手术,并在医院发动大家为其捐款。手术成功后,患者的母亲到袁义强的诊室长跪不起,拉着袁义强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感谢您救了我们娘俩……”

4月中旬,省胸科医院院级领导办公室从原来宽敞的胸外科大楼搬至老旧的6号楼。因房间狭小,行政职能科室的文件柜只能靠墙放在走廊上。.jpg

当上院长之后,袁义强在七院设立了爱心助医办公室,救助了数千名患者。到省胸科医院之后,他又推出免挂号费、免费接诊重症患者、知名专家固定时间固定诊室坐诊、医院开出的检查单子必须当天检查当天出结果等一系列措施。他说:“很多患者是从外地来的,吃、住、行都不少花钱,要尽量减少患者的求医时间和花费,少收一个挂号费,就可能为他们省出一顿饭钱。”

受各种条件所限,很多基层重症患者无法接受更高水平的治疗,为此,10多年来,无论职务怎么变换、工作多么忙碌,袁义强和他的诊疗团队都坚持到基层医院义诊,足迹遍布全省108个县的1700多个乡镇。每到一地,除了坐诊,他还会查房、培训、带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也尽量在当地做,因为“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方便百姓就医、减少转诊风险,另一方面能把技术教给更多的医务工作者,造福更多的百姓”。

与此同时,袁义强积极响应党中央“健康扶贫”“健康中国”战略布署,先后与10余家慈善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将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边区困难群众家门口。从2015年起,每年他都会带队前往青海、贵州、云南等偏远贫困地区,共救助先心病患者1100余人。他说:“救助一名先心病儿童,就是救助一个家庭;救助一名先心病儿童,就能托起一片新的希望。”


身先士卒 一花开引来满园春


35岁担任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40岁提升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48岁被正式任命为省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在人才济济的医疗队伍中,这样年经的“掌门”能够服众吗?事实证明,袁义强深得民心。

业内尊崇技术大牛,而袁义强的医术无疑令无数同行折服。前两年,有一位县医院的心内科医生经同事介绍找过来,这位医生患有多种心脏病,在此之前几乎把全国知名的专科医院跑遍了,但结论都是“室缺加房颤,需要两次以上手术才行”,袁义强采用左心耳封堵术和房颤射频消融术,一次性解决了他所有的问题,术后5天他就出了院。

微信图片_20201106095841.jpg

到省胸科医院短短数月,袁义强又做成两个“河南首例”:7月份成功为一位86岁高龄的患者成功实施我省首例成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10月27日为一名76岁的患者成功实施我省首例兼容3T核磁共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可是,比起技术,同事们都说,袁义强的刻苦、自律、无私和担当更让人佩服。

省胸科医院心内科七病区主任李靖曾是袁义强刚入七院时的带教老师,她说袁义强刚参加工作时“就跟别人不一样”,吃饭简单,住在宿舍,几乎一天24小时都待在科里,除了坐诊、做手术,一有时间就看书、研究病历,甚至去帮护士抽血,只要是跟业务相关的知识他都会去学。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当了院长……各种事务越来越多,可他还是一周7天泡在医院。也正因此,他总能紧跟技术潮流并不断进行创新。10月27日他在实施我省首例兼容3T核磁共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时使用的特殊起搏器就是前一天才在国内首次用于临床。

“他对名利看得不重,但担子压到身上,他就会挑起来。”李靖说。担任七院副院长之前,袁义强做的一直是技术工作,没有行政工作经验,也没有学过管理,但他当院长的几年却是七院发展最快、最辉煌的时候,从一家籍籍无名的市级医院一跃成为中原地区知名的三甲专科医院。

在袁义强看来,管理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率先垂范,很多工作就都能干好”。到省胸科医院上班后,袁义强推行了晨会制度,每天早上7时45分会议开始,7时他一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即便有一次凌晨5时才下手术也不例外;为了方便患者,医院推行知名专家固定时间固定诊室坐诊,不管多忙,周一、周二上午你总能在诊室找到他;为了“将最好的房子留给临床一线”,他带头将办公室从宽敞明亮的新大楼搬至房间狭小的老楼。

微信图片_20201106095845.jpg

要求大家做到的,他自己必定首先做到,大家做不到的,他也要求自己做到:

行政事务繁忙,但他从未脱离一线。周一、周二上午门诊;周三、周四、周六不定时查房;周二、周五是医院的手术日,他会和其他人一起商量方案、吃盒饭,穿着几十斤重的防护服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王瑞敏说:“除了开行政会的时候,你经常会忘了他是个院长。”而袁义强说,只有在一线才能更了解医生、更了解患者、更了解问题所在,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因为医术好,经常有急危重症患者求上门来,这中间有很多是被其他医院拒收或者做失败了的病例,风险不言而喻,但袁义强说:“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要以善为先。做不做一个手术,首先要考虑的是患者的利益。只要有手术指征,再难也要为患者争取一线生机,要舍得把自己交付出去。”

耳濡目染,这种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感也根植在了他身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心中。如今,在省胸科医院,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自查自纠、主动作为蔚然成风:CT室用布帘隔出更衣室保护患者隐私,后勤处深挖临时停电原因减少机器耗损,手术室半夜仍灯火辉煌鏖战正酣……

与之相匹配的,胜利的捷报一个个传来:7月初医院获批成立河南省纵隔镜诊疗中心和河南省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9月中旬,在第四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直播中,袁义强带队圆满完成的超高难度手术获得与会专家一致称赞,斩获“最强黑马奖”;10月末,医院顺利通过“中国房颤中心”认证,并被评为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

以前默默无闻的省胸科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全院职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高涨。几个月来,为了实现未来5~10年做中国最好胸科医院的中期发展目标,全体员工连续加班加点,国庆节后更是一天也没有休息过,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说:跟着袁院长干,累,可一想到医院的美好未来就精神百倍,每天都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有使不完的劲。


供稿人:调研宣传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