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决胜全面小康的河南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

侯文邦:用产业链思维让种植户赚钱

来源: 调研宣传部 时间: 2020-10-08

人物档案:侯文邦,男,汉族,1966年10月出生,民革党员,现任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现代农业研究所所长、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会长、洛阳市政协委员。侯文邦依托河南科技大学“红薯脱毒快繁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等科技成果,以“用产业链思维让种植户赚钱”的理念,实施多种技术措施引领红薯产业发展。制作教学视频50余期,推送红薯科普资讯500余篇,举办讲座、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受益薯农500万人次。为5个县级政府、15个乡级政府、80个行政村和50余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先后为贫困地区提供80万亩脱毒薯苗,累计推广100万亩,实现淀粉型红薯亩增收1500元,鲜食型红薯亩增收2000元,带动5000多户贫困户增收6000万元,巩固脱贫解困1.3万人,累计经济效益17.5亿元。2018年被授予“洛阳市十佳基层农技推广员”称号,2020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植保专家毅然投身“红薯王国”


  侯文邦与红薯产业的“结缘”,源于一次讲座。有一次,他在给洛阳市的各县农业局负责人讲课时,提出了增加农业附加值、打造完整产业链思维的“八大系统”理论,引起了听课者的热议。一位出席讲座的洛阳市农业局领导当时就将了侯文邦一军:“侯老师,你提出的以专家咨询系统、植物生命树系统等为主的‘八大系统’理论听上去很美好,不知你自己是否实践过?效果如何?”这句话让侯文邦愣住了。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无公害、高效低毒农药的研究,被业内称为“植保专家”,实验基地仅限于学校的农业大棚,还真没在某一种作物上进行过大面积的推广实验。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效果到底如何?他心里还真没数。


  讲座结束之后,侯文邦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种农作物试一试,让自己的理论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他想起洛阳地区种植红薯历史悠久,红薯适应能力强、抗旱、耐瘠薄、产量高,是大众喜欢、排名第一的健康食品,同时,学校也有种植红薯的成套技术。于是,他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红薯脱毒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图一.jpg

  侯文邦的“秘密武器库”——红薯脱毒实验室。


  科研项目听起来“高大上”,可深入其中,每一步都是困难和艰辛。侯文邦带着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一次次尝试。红薯茎尖的内部结构像血管一样纵横交错,越到末梢病毒就越少。团队成员在显微镜下将茎尖的叶原基剥离出来,用培养基在一定的温度、光照下进行培育。这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团队成员一丝不苟地一遍遍做剥离实验,一次次培育种苗测试比对。实验做了上千次,汇总了海量数据,终于培育出了优质的种苗。


  实验转入大棚栽种阶段后,侯文邦带着他的科研团队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基地里。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每一个难题都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盛夏时节,大棚里闷得像蒸笼,人在里面待上一会儿就得出去透透气。遇到冰雹或大风天,别人都是赶快去关门窗,查看自家的爱车,侯文邦则是第一时间往他的红薯大棚里跑。学生们都开玩笑地说,原来红薯种苗才是侯老师的“挚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侯文邦和他的科研团队熟练掌握了红薯茎尖脱毒整套技术。实验数据显示,经过脱毒,每亩红薯的增产幅度均在50%以上,而且品质大幅提升。


  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土里掘金”


  “红薯独具的高产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曾为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做出重要贡献。如今,它作为健康食品,再次受到人们青睐。”侯文邦说,“红薯具有抗旱性强、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洛阳地区种植。但是,如何提升红薯的附加值,实现‘土里掘金’,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


  侯文邦依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科研条件,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建立了红薯脱毒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利用红薯脱毒技术成功把“红薯脱毒快繁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等3个成果转化落地,以科技成果为支撑,在洛阳、平顶山等地通过发展红薯产业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侯文邦还积极整合学校、社会资源,打造红薯产业平台。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相结合,为红薯产业扶贫培养后备人才,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对红薯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他牵头成立了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并出任会长,从红薯脱毒到栽培、从深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引领豫西地区红薯产业的发展。


图二.jpg

  侯文邦(右)深入大田查看红薯种植情况。


  在侯文邦的技术引领和奔走努力下,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伊川县成立了洛阳薯乡薯业科创园有限公司,汝阳县成立了汝阳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汝州市成立了河南省汝州市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社会的资本投入,在汝州市建起了红薯专用肥企业,在汝阳县建起了红薯病虫害防治和红薯休闲食品生产企业,在洛宁县、汝州市建起了淀粉加工和“三粉”加工基地。“土头土脑”的红薯,走进了洛阳、郑州、北京的各大超市,走上了全国老百姓的餐桌。以前,红薯只是“土里刨食”的农民用以果腹的粮食,如今,红薯正帮助农民实现“土里掘金”的梦想。 


  市委书记欣然命名“岭上硒薯”


  为改变河南红薯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现象,侯文邦引进国内外红薯品种68个,筛选出适合豫西地区的淀粉型品种商薯19、济薯25,菜用型甘薯鄂薯,鲜食型品种烟薯25、普薯32等系列。这些品种在河南科技大学甘薯脱毒快繁中心进行脱毒后,有效解决了红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病毒病问题。脱毒薯苗在河南18个省辖市得以迅速推广种植,同时,山东、山西、辽宁、江西、陕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天津等地的客户也纷纷前来订购脱毒红薯苗,受到广大种植户的好评。


  在红薯种植技术上,侯文邦提出了垄上开沟覆膜栽培、覆膜加小拱棚、密度控制等技术措施,实施“错峰销售”,延长销售期,提高红薯销售价格,红薯销售时间从常年的10月中旬提早到7月中旬,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红薯价格,还延长了红薯销售时间,提高了红薯种植户的收入。在红薯管理技术上,侯文邦指导农户采用滴管、病虫害生物防治、中控后补等一系列绿色高产技术,取到了让红薯“既好看又好吃”的效果。

图三.png

  脱毒红薯成为豫西丘陵地区农民增收的“宝贝”。


  近几年,洛阳变沟壑多的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伊川县鸦岭镇地处丘陵山地,土壤富硒,该镇党委、政府借助这一优势,在侯文邦的倾力协助下,提出了重振鸦岭红薯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按照“科研院所+合作社+深加工+电商+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富硒红薯。2019年年初,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到鸦岭镇调研扶贫工作,在品尝了富硒红薯后,高兴地对陪同调研的侯文邦说:“我给你们的红薯起个名字,就叫‘岭上硒薯’吧。”


  红薯成为产业扶贫“当家花旦”


  “传统农业聚焦于种植技术和产量提升,但是现代农业不应局限于此,而应把握住市场的风向标,这样才能降低风险,让农民获益更多。”侯文邦说,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全是技术,更多的是理念,只有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才能牵住农业增收的“牛鼻子”。


  侯文邦为汝阳县、伊川县制订了《甘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4)》,引导县域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制定了甘薯绿色高产生产技术规程、洛阳市鲜食红薯标准等5个规范化文件,引导红薯产业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科学规范进行。他义务为驻村第一书记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红薯产业扶贫。哪里需要技术,他就走到哪里,哪里需要种苗,他就送到哪里。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侯文邦凡事都亲力亲为,为汝阳、伊川、嵩县、宜阳、汝州等5个县市政府,柏树、鸦岭、刘店等15个乡镇政府,樊店村等80个行政村和50多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提供技术帮助,全程指导推广种植脱毒红薯。引导和帮助当地政府和村镇先后注册了“红里人家”“岭上硒薯”“老鸦岭”“河洛红瓤”“邓薯853”等品牌,贫困群众种植的红薯走出洛阳、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2018年,侯文邦承担了河南省甘薯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甘薯脱毒快繁技术与产业化的应用”,2019年,承担了洛阳市甘薯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项目、河南省科技厅创新引导项目“甘薯富硒技术研究与应用”,全力开展科学研究与产业带动。通过项目实施,推动了我省特别是洛阳市红薯产业的发展。


  侯文邦以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的专家团队为主力,常年举办甘薯培训班等活动进行智力、科技扶贫。他连续3年承担了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甘薯专业培训班,培训红薯产业相关人员2000余人;制作了一周一期的“教授教你种红薯”教学视频,并编写《红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受邀在河南省内外讲授红薯产业经济近400场次。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正是甘薯育苗的重要时节,侯文邦积极响应国务院抗疫情、保春耕的精神,在汝阳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举办了多场“2020红薯示范方种植技术观摩培训会”,除现场参会人员外,还进行了网络直播,每次网上在线2万余人,侯文邦也因此成了广大农民眼里的“网红”专家。


供稿人:调研宣传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