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评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通知》精神要求,在各地和有关部门层层推荐的基础上,经过省评审专家组严格评审,产生我省拟推荐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候选名单,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20年8月31日至9月4日。
监督电话:0371-65903407 65905802。
电子邮箱:henannc@126.com
附件:河南省拟推荐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事迹
河南省文明办
2020年8月31日
附件
河南省拟推荐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事迹(23户)
1.薛荣家庭:薛荣夫妻相敬如宾,子媳贤孝温良,家庭温馨和睦。传承“乐善好施”的良好家风,薛荣家庭带领一个由6万人组成的圆方大家庭,积极扩大就业促脱贫、助残扶残做贡献。5年来,薛荣赴20多个省市开展党课宣讲,传递党的好声音。创办圆方社工服务中心,先后投入帮扶资金近千万元,开展助残帮扶活动800多次,累计帮助残疾人5万余人次。儿子放弃国外发展机会,回国帮助母亲打理企业,先后帮助6万余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妇女学习技能、就业创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薛荣母子勇当逆行者,组建并亲自带领党员突击队驰援郑州、十堰等地医院,丈夫李河通在后方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形成家庭、企业、员工共同抗疫硬核。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圆方集团回信,高度肯定和赞扬党员职工为抗疫作出的突出贡献。
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薛荣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党务工作者”“改革开放40年全国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2.付会斌家庭:付会斌一家四世同堂,三代人热心公益,践行和传承“和睦乡邻、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的家风,关心他人、奉献社会。付会斌牵头成立市小红帽志愿服务团队,先后带领团队志愿者和儿女赴汶川、江油、玉树、雅安等抗震救灾,捐献50多万救灾物资;洛阳建材大世界发生火灾,他和儿子第一个冲上去救援;他常年坚持开展敬老助老志愿服务和捐资助学活动,经常为周边敬老院、福利院100多位老人搞服务,与3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结对帮扶;他连续7年参加洛阳牡丹文化节志愿服务,展示了文明形象……多年来,付会斌和家人与广大志愿者一起为贫困山区共募集棉衣棉被20余万件,惠及8万多户困难家庭。疫情防控期间,付会斌组织募捐13万余元,父亲77岁高龄依然坚持在值守卡点一线工作。
河南省文明家庭,父亲付桂良荣获河南省小麦栽培专家称号、“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3.王春玉家庭:王春玉家庭是个革命家庭,他的祖父曾经是豫西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一名地下交通员。为传承红色基因,他们成立了家庭临时党支部,家族中26名党员全部参加,定期举办“家庭党课”,开展党的知识和创新理论集中学习教育;建立共产党员家庭日记馆,父子两代共记录家庭日记近400本,以此激励初心使命,保持昂扬工作热情。王春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先后在多个单位宣讲法制和孝道文化,参加电视纪实节目《全家福来了》,讲述王家镰刀头、一封信、日记本三件“传家宝”的故事,广受好评。儿子王峰是一名政法干部,爱岗敬业,在十九大期间省里信访稳定工作中荣立三等功。
河南省文明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十佳孝贤家庭”,王春玉被评为河南省“离退休先进工作者”。
4.臧莲凤家庭:臧莲凤家庭是个拥军模范家庭。她自幼就跟着父亲拥军,至今已40多年,她精心制作鞋垫数十万双,行程数万公里,把价值30余万元的鞋垫和慰问品送到战士手中,把母爱播撒在军营。即使她身患绝症,也从未停止拳拳拥军之心。8年前和丈夫一起腾出家里的2间新房办起了拥军服务站,坚持免费为军人和家属提供服务。两个儿子到部队后,传承良好家风,爱军习武、建功立业,大儿子王和平在部队荣立三等功1次,并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子弟兵”“爱民模范”。2016年臧莲凤作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河南省文明家庭,臧莲凤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拥军优属模范个人”“三八红旗手”“巾帼拥军先进个人”“双拥工作先进个人”等。
5.李江福家庭:李江福家庭传承“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家风,从事建筑业30多年,从未拖欠工人工资,从未出现建筑质量问题,被评为全国诚信道德模范。妻子相夫教子,严格要求孩子,两个儿子好学上进、出类拔萃,长子是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次子在部队服役,爱军习武,去年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受到中央军委嘉奖。企业发展壮大后,李江福不忘回报家乡,担任村“名誉书记”,协调资金上千万,为村里修路修渠、安装路灯、建文化广场,改善村庄面貌,还资助30多名困难孩子完成学业。妻子也热心公益,腾出自家住房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为服务站捐款捐物。多年来,李江福家庭为地震灾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等奉献爱心,累计捐献钱物186余万元。新冠疫情期间,夫妻俩捐款捐物达5万余元。
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李江福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信之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6.王淑香家庭:王淑香家庭是个热衷公益事业的家庭,夫妻俩退休不退岗,发挥余热、照亮他人,创建公益组织“仁和书院”,卖掉自家一处房子,筹措10万元,购买一千套国学经典,成立滑县国学文化促进会,专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后举办传统文化论坛讲座116场次,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带动参与志愿服务4500人次,免费发放图书3万多本、光盘1.8万张。夫妻俩善良有爱,侄子家发生变故,他们把四个月大的侄子接到家中抚养,如今孩子已长大成人,成为一名大学生。在家庭熏陶下,孩子们孝顺、勤俭,带头移风易俗,结婚时不收彩礼、喜事新办。疫情期间,夫妻二人带领国学会员捐款3万余元,捐赠酒精20箱,积极为疫情防控作贡献。
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7.王晓静家庭:王晓静家庭是个热心公益的家庭,已坚持做公益14年。她是幼儿教师,带头组建学校“红领巾学雷锋小分队”,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把爱的种子撒满钢城大地;她关心学生安全,牵头组建“五防”安全讲师团,走遍全市学校,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受益学生10万余人;她关注困境儿童,为多名舞钢贫困学生争取爱心资助,联系爱心捐赠50多万元;她关爱老人,经常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区、山村走访看望孤寡老人,处处都留下他们家庭的身影。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交纳1000元特殊党费,捐款捐物2万元。女儿在父母影响下从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对帮扶贫困小学生,被评为“河南省美德少年”。
河南省文明家庭,王晓静荣获“河南省文明市民”荣誉称号。
8.梅竹家庭:梅竹家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夫妻相濡以沫。梅竹出生于革命老区,受革命文化熏陶,年轻时就向往部队,崇敬军人,30多年前她曾前往云南前线慰问官兵,并成立拥军小分队,坚持走访慰问官兵。她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创办郑州市管城区“文明市民”爱心热线,先后接到救助电话10000多个,接受群众来访3800多人次,走访帮扶特困户、孤寡老人3000多户。梅竹还坚持10年如一日照顾一位78岁的孤寡老人陈学勤,像女儿一样为老人洗衣做饭、买衣看病,直到老人离世。女儿王克萌从小就跟父母一起做公益,不仅品学兼优,还多次利用假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办了辅导班。今年疫情期间,梅竹一家三口共同战“疫”,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抗疫最美家庭”、河南省五好家庭,梅竹荣获全国“拥军模范”、全国“最美军嫂”荣誉称号,丈夫王效合在部队荣获三等功,女儿王克萌荣获“河南省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9.买世蕊家庭:买世蕊家庭勤俭节约,热心公益。她孝老爱亲,悉心照顾患病公婆,婆婆肺癌晚期,医院下了死亡通知书,买世蕊坚持不放弃治疗,使老人的生命又延续了八年,公公体弱多病,她坚持二十多年精心照顾,直到八十多岁辞世。她还出钱出力支持丈夫照顾患病哥哥。几十年来,她带领全家以及“世蕊爱心志愿服务队”向社会传播大爱,与50多名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养老送终;帮助10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为100多名老荣军、老红军、特一等伤残军人提供生活服务;开办“世蕊爱心班”,资助500多名山区困难失学女童和农村留守儿童重返校园,使孩子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疫情期间,全家捐款5万余元,多渠道动员捐款捐物33万元。
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买世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10.张彦光家庭:张彦光家庭是一个温暖有爱、本分进取的家庭。张彦光是一名警察,妻子是辅警,2013年夫妻俩创立“夫妻警务室”,他俩把家搬到警务室,24小时服务群众。一次走访时,张彦光发现辖区的一所小学门前车流量非常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夫妇俩就商量着成立了“爱心护学岗”,每天到学校执勤护学;学校有留守儿童,妻子又当起“代理妈妈”,在警务室义务辅导孩子们学习、做游戏,还给孩子们做饭吃。夏季,老人们总在警务室门口乘凉,张彦光夫妇买来了二十余把小马扎,无偿提供给老人们使用。夫妻俩还经常召开“马扎会议”,陪老人们拉家常,向老人们宣传防骗知识等;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俩又组建“马扎舞台”坚持每周到社区组织戏曲演出,义务演出170余场;张彦光本人也是省市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员,先后到基层进行党课宣讲200余场。
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张彦光荣获“全国派出所好民警”“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夫妻二人同时入选中国好人榜。
11.杜雪娥家庭:杜雪娥家庭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40口人,始终传承“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志存高远、心怀感恩”的家训,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奉献社会。为传承家风、凝聚家人,子女们设计了家徽,每年春节举行“清雪堂大讲堂”,传承中华孝道文化。家庭设立了“清雪堂关爱基金”,资助社会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已累计支出10万余元。注重家庭教育,孩子个个成家立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次子在自己的企业设立“孝道奖”,鼓励员工传承孝道、孝老爱亲;三子经营一家新东方学校,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并为贫困学校支教、捐建爱心书屋,累计捐赠学习用品10多万元。
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12.耿风泉家庭:耿风泉是三代军人之家,辈辈心系抗战史事。从他父亲开始就收集抗战实物,整理抗战事迹,耿风泉子承父业,先后投入30余万元,走访关爱上百名抗战老兵,收集、记录老兵们的口述历史,抢救抗战史料,系统整理抗战实物万余件,建立家庭抗战实物展览馆。家人都用实际行动支持展览馆发展,妻子勤俭持家,拿出服装店进货款购买抗战实物;儿女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展览馆,建立线上线下红色文化圈。耿风泉还带领家人组建志愿团队,走进校园、社区、企业等单位,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爱国主义”志愿服务活动,拍摄专题片、绘制抗战漫画70余幅,创建1200余米的红色文化主题宣传墙等,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河南省文明家庭,耿风泉入选中国好人榜。
13.张冬香家:张冬香家庭是个孝老爱亲、乐于助人、家风良好的家庭。张冬香精心服侍瘫痪母亲16年直至母亲离世,随后又日夜陪护卧病在床的父亲,至今已有7年。父亲张振华是一名老党员,多次给希望工程捐款,向党组织交特殊党费,当女儿要创建老年大学时,他拿出自己的存折,帮助租场地建学校。2016年张冬香在“嘉乐园老年大学”基础上成立了“冬香好妈妈”工作站,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组成老党员宣讲团、合唱团、红色调解队以及由460余名爱心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先后调解邻里纠纷500余起,引领16900余人次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立线上红色广播站,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热线。疫情期间,她在网上开辟“冬香好妈妈”疫情心理疏导热线,为群众进行心理服务910余次,她本人交纳定向党费1万元。
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张冬香是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
14.王峰家庭:王峰家庭和睦,注重子女教育,无私帮助残疾人。王峰不慎从电梯跌落,导致双下肢残疾,妻子不离不弃,精心照顾他的生活,让王峰重燃生活希望。他成立永城市“三峰”残疾人爱心服务站,对待残疾人和贫困人总是有求必应。常年坚持爱心慈善事业,对残疾人、困难户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对寒门学子进行爱心帮扶,给孤寡老人及贫困户送钱送物等,目前已帮扶残疾人3000余人,捐助1000余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200余人,捐助8百余万元。王峰孝敬父母,每个星期都要去看望长辈,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家规。王峰同志曾荣获“全省助残先进个人”“自强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
河南省文明家庭,王峰被评为2017年“中国好人”。
15.刘忠太家庭:刘忠太家庭红色基因浓厚,五代同堂,和睦幸福,家庭成员中有22名党员,13人参过军,多年来,服从大局、听党指挥、敬老爱幼、关爱他人,已成为这个大家庭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刘忠太夫妻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老母亲,老人现已107岁高龄,仍耳不聋眼不花。一家人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每年都要参加办事处组织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关心社会老人和农民工子女,每年中秋节,全家一起行动,把附近敬老院9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家中团聚;大女儿两次捡到巨额钱款,面对钱财不动心,把巨款归还失主。新冠疫情期间,刘忠太大家庭中有40多人奋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河南省文明家庭。
16.代玉建家庭:代玉建家庭是个心系群众、服务乡邻的家庭。他与父亲在外创业20多年,只要乡邻家里有事相求,他们总会慷慨解囊,并坚持每年回乡探望村里老人和困难户。2014年,代玉建响应家乡号召,回村任党支部书记,他吃住在村里,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在父母、妻子的支持下,先后拿出280万元积蓄修建村文化活动阵地、发展产业项目、帮扶困难户,该村群众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全村33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他的妻子和孩子积极参与村里乡风文明活动,连续5年组织“乡村春晚”,9次开展“饺子宴”活动,组织动员一同打工致富的同事、朋友参与社会扶贫,先后为村里捐款捐物36万元。
河南省文明家庭,代玉建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17.宋丽萍家庭:宋丽萍是中原油田一名留守“油嫂”,丈夫常年在国外工作,家庭重担落在她一人肩上,她无怨无悔,精心照顾90多岁的公婆,每天5点钟起床换着花样为老人做饭,婆媳关系融洽。她热心公益、乐于助人,为解决油田工人置身海外之忧,她牵头成立“宋丽萍爱心志愿服务队”,发展队员2800多人,与油田2000多户外闯市场家庭结对帮扶,搞好各类后勤保障,并把服务延伸到黄河滩区、福利院、敬老院等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宋丽萍坚持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1.2万毫升, 2010年她成功为一个白血病男孩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丈夫、孩子在她的带动下,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丈夫每次休假回来,总是跟着宋丽萍一起做公益。疫情防控期间,留学英国的女儿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受到中国驻曼彻斯特大使馆的表扬。
河南省文明家庭,宋丽萍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全国首届优秀党员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18.王克华家庭:王克华家庭是一个崇敬英雄、善待英雄的家庭。1979年,他从军报上看到自卫反击战中“一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郝修常英勇杀敌牺牲的事迹后,深为感动,便提笔给烈士父母写去第一封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40多年来,他曾70余次前往烈士家中探望老人,带去近2万元的礼品,寄给烈士父母的信件达130封、现金7万余元。后来他妻子下岗,靠蹬三轮、卖烤饼维持生活,但他仍把节省下的钱寄给烈士父母,用实际行动弘扬了革命战友情谊。同时,他关心别人,助人为乐,尽微薄之力资助彭万鹏等6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河南省文明家庭,王克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省级“双拥模范”“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
19. 段巧玲家庭:段巧玲家庭是个家教良好、家风和睦的大家庭。她以长嫂如母的责任和善良,经营着一个18口人的大家庭。公公生病住院,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夫妻俩率先借钱垫付住院费,二弟三弟纷纷凑钱出力,共同担起家庭重任。段巧玲坚持以学兴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供弟妹们读书,九十年代,四弟和小妹分别考上中专学校,五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家里小辈传承良好家风,分别考上西安交大、北京邮电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校,成就了“一门四博士”的时代家风故事。
河南省文明家庭。
20.姚海军家庭:姚海军家庭是个相互扶持、共患生死的家庭。2014年,妻子被查出患有严重肝病,姚海军毅然决定筹钱给妻子做肝移植手术,等待捐赠无果后,他和家人开始配型,当发现自己符合条件后,他果断决定为妻子配型,许多亲友和家人不理解,劝他再三考虑,但姚海军没有动摇,毅然捐赠了自己65%的肝脏,挽救了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割肝救妻”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姚海军的女儿是名农村小学教师,她刻苦钻研,用心教学,所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们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尤其是疫情期间,主动为隔离群众送生活用品,帮助农户联系销售滞销农产品,参与捐款等。
河南省文明家庭,姚海军荣获第七届河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1.杜广云家庭:杜广云家庭是个扎根山村、倾心奉献教育事业的家庭。1981年,杜广云高中毕业来到伏牛山深山区大沟小学担任教师,后来因冒雨修建校舍劳累过度导致残疾。他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便带着妻子一起留在山沟学校继续任教,他不仅要当老师,还和妻子一起当好学生的“父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让家离学校比较远的学生跟他们一起吃住。夫妻俩携手同心,半身瘫痪的杜广云扎根山沟从教39载,妻子义务助教从未离开,这所被誉为“背在媳妇脊梁上的山村小学”,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人间大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山区学生,也见证了杜广云夫妻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奉献山区教育事业的平凡壮举,深得乡邻称赞。
河南省文明家庭,杜广云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候选人、“全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22.郑海婷家庭:郑海婷家庭是个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的家庭。郑海婷的丈夫因突发脑溢血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她自立自强,靠在砖厂搬砖维持家庭生计,十年如一日照料脑溢血的丈夫,拉扯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辛。2016年,村里把她一家纳入贫困户行列,郑海婷得知后找到村干部,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行列,要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脱贫,不给组织添负担,表现出新时代农村妇女励志脱贫的高尚道德境界。一次偶然机会,郑海婷发现自己是稀有的“熊猫血”血型,他坚持多年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3600毫升。在她的教育下,儿子张昊天好学上进,拾金不昧,曾捡到500余元现金主动归还失主,表现出人穷志不短的思想境界。
河南省文明家庭。
23.李鹏举家庭:李鹏举家庭是个乐善好施、书香浓郁、移风易俗的家庭。2008年,李鹏举家庭带领全体家族成员创立“家庭爱心基金”,家族成员百余人每人每天节约一元钱用于扶危解困、助学奖励、社会公益等活动。十多年来,先后为贫困老人送去生日慰问金,并救助病困乡邻;资助贫困学子求学,先后有12名学生考取重点大学;从基金中拿出2万多元购置桌椅板凳锅碗瓢勺等全套农村办事家什,供全村群众办理红白事时免费使用;为突发车祸的李光明家庭送去3万元救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李鹏举家庭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宣传防疫知识,协助网格排查,出资5000多元购买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捐赠给山区敬老院和村委会。李鹏举注重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十多年来,他深入单位、企业、社区和高校等开展国学文化讲座100多场,受众近10万人次。李鹏举家庭注重家风传承,坚持移风易俗,引领家族成员重温家风家训,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带动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纷纷效仿,成为一道靓丽文明风景线。
供稿人: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