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工作动态 学会工作动态

全省城市科学研究专家为防“新冠”疫情提出建议

来源: 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 时间: 2020-02-10

 全省城市科学研究专家为防“新冠”疫情提出建议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这场重大疫情事件,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暴露出了我国在城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城乡治理体系建设、突发应急事件的应对教育、城市规模以及城乡公共卫生防控等方面,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连日来,全省部分城市科学研究专家纷纷通过微信、QQ工作群、邮箱等方式,就防“新冠”疫情提出建议,省城科会秘书处汇总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城市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对疫情的防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城乡规划的目标之一。现代城市规划的本源就是为了处理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而产生的公共卫生、公共健康、公共医疗问题。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积极推广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应结合地形地貌、河湖水系,自然生态等因素,组团式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有利于空间职住平衡,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减少不必要的人口流动,切断传播路径,更有利于分组团根据疫情制定差异化的应对策略。

  (二)完善规划编制内容增加传染病防治专项规划

  从城市规划上为传染病防治采取措施,建立“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明确传染病病人运送系统、传染病隔离设施、传染病治疗设施、传染病研究系统及传染病预警系统,提出水产、家禽、海鲜市场的防疫措施和防护要求,配套医疗物资储备专用库,以防突发性公共医疗卫生事件。

  建议每个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一个独立占地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发生疫情时用做隔离病房和应急指挥中心,逐步实现“分区接诊、集中收治”的目标。

  街道办级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应具备一定的医疗服务条件,同时规划为周边3个月以内临时托管的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使用的房间,兼具隔离病房功能。因此建议规划70%以上不超过15㎡的单间,方便隔离使用。

  设置规模:每个街道办事处管辖人员约5-10万人,建议设置1处独立占地3000-5000㎡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其中设置不少于3000㎡的托老用房(70%以上规划为不超过15㎡的方便隔离使用的单间)。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应规划医疗仓储用房(其建筑面积建议卫生部门提供),储备部分传染病应急医疗物资。

  选址要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选址不宜远离居民区,不宜毗邻交通干线、学校、托幼、市场、文体娱乐等人员密集区,保持合理的卫生距离。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应考虑双重电力保障和医疗污水排放问题,防止发生二次传染。

  数据平台建设:街道办级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应配备电子数据地图平台,为本辖区内的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和健康监测。在进行数据平台建设时,应兼顾传染病的数据上传统计和监测管理功能。发生疫情时,改为对本辖区确诊人员信息和疑似隔离人员的统计追踪管理工作。

  (三)建立合理城市空间防控系统

  1.加强敏感用地的选址和验收。坚决杜绝敏感用地选址的不科学,避免埋下隐患,尤其是有生物、化学、放射污染危险的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应远离城市人口密集区。加强敏感用地的建设验收,尤其是对污染物措施的验收,应具有一票否决权。

  2.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设施体系。按照“平战结合、刚弹相济”的思路,前瞻性规划布局和建设城市应急医院,物资仓库等应急设施,预留足够的土地空间,既保障设施建设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避免临时的选址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尽快开展《城乡规划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河南省城市大规模疫情防控空间规划调研》等课题调研

  现在城乡规划编制内容中对城市灾害有抗震防灾、城市防洪等专项规划,并没有涉及重大疫情防控方面的内容。

  建议尽快开展《城乡规划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河南省城市大规模疫情防控空间规划调研》等专项调研,研究从城乡规划角度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从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编制内容、标准规范、规划管理等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指导实践。

  二、城市治理方面

  (一)对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的再认识

  人口集聚、空间扩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形成了具有一定活力的城市群。中国要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一直是城市研究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目前有城市规模化发展主要有中小城市或分散型城市说、超大城市或集中型城市化说和“中心+外围”城市化说等等。有学者认为中小城市经济成本相对较小、社会成本较低、受影响人口较少,一旦发生疫情,管控相对较易;而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聚集、且流动人口较多,影响面和经济社会成本就会成倍增长,管控相对较难,故中小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大城市资源、人口、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好,资源调配及时,应急处理迅速,应该积极发展大城市。

  观点:虽然人口集聚和高度的流动性客观上构成了有利于病毒传播的外在环境,但超大城市本身不是疾病蔓延的动因。大、小城市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关键是要看城市的治理体系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能力。可以按城市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平安绿色+协同发展),大中小型互补结合。但必须考虑,增补规划,及时补齐大规摸疫情防控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人员等短板!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方面

  1.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作为基本技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及防治的初期看,对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处理不足,不仅是群众,甚至在管理层,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慌。这反映在国民教育方面,人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对策、心理教育知识准备不足,应急管理重视不够。其根本原因是对突发应急事件的教育缺失,因此,必须加强绿色、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普及公共卫生防控知识,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作为基本技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尽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应急治理体系

  城乡一体化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尽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应急治理体系,有效的组织管理、快速且合理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配置、精准且与时俱进的信息发布、人性化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都是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以保证有效、追求高效、着眼长效为目标。通过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实现城乡治理的现代化。

  3.正确处理建设、发展、治理的关系,加强城乡一体管控

  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城乡治理体系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警醒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城乡建设、发展、治理的关系,加强应急管理科学化,只有城市建设、治理与应急管理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走向安全、协调发展。

  (三)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能力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和细胞,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波堤,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网格化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由粗放向精细、静态到动态、分散到集中、局部到全面的转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武汉这一次疫情,针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管理,必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包括: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等。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的灾备预测,实现全面数据化,对传统城市管理的加速替代。

  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全省数字城管系统,该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有能力对各类轨迹进行实时近实时表达,那么对于疫情,可以把已经染病者轨迹、疑似者轨迹等进行直观表达,会对疫情防控帮上大忙的。

  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中、中心城市公共危害灾害瘟疫监控大数据系统建设

  2.国民健康指数监测大数据系统建设

  3.传染病监控大数据系统建设

  4.食物食品区块链安全保障大数据系统建设

  5.国民素食营养餐建立推广体系建设

  疫情爆发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罕见事件,如果通过智慧城市管理,使武汉的每一个市民的情况都被掌握,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精确追踪,每一个流出人口都可以被定位,那么我们这次处理起来会更加井然有序,这就是智慧城市的价值。

  小结:

  (一)城市规划、建设写治理必须从着眼于宏观向着于细、着眼于小转变。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与治理过分着重空间拓展与完善,忽视细小局部管理,一个海鲜市场的管理不善就会产生蝶振效应。

  (二)引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健康城市、健康小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尽快提到日程。目前,许多城市小区医疗卫生条件还很落后,大中小城市应对疫情公共医疗设施都显得捉襟见肘。

  (三)各种城市应急治理体系预案必须尽快确立。尤其是对这种疫情的更应重视,中国二十年内已经面临两次这种危机,必须引起城市管理者高度重视。

  (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既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城乡治理的大格局,又要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真正的联防联控;既要思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规模、效益,又要加强城乡一体化治理和管控,科学治理、精准施策,更要做好全民的城乡治理科学教育,通过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实现城乡治理的现代化。


  建言专家:

  河南省政府资深参事、成理(河南)新型智库总顾问、河南省城科会顾问姚公一

  河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河南省城科会副理事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荣增教授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城科会副理事长、许昌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吴国玺教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注册规划师、闫芳博士

  河南省城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注册规划师、建筑师张泽高

  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总院原院长、河南省城科会副理事长王华昌

  河南省住建厅数字城管专家、郑州大学教授、河南省城科会城市治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宏伟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师办主任雷立群

  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总院三分院院长、注册规划师、河南省城科会副秘书长胡新宇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师办贾陆平

       

                                                                                    (省城科会供稿)


供稿人: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