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新闻头条

团结带领全省科技工作者 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来源: admin 时间: 2019-04-23

核心提示

    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科协各级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部署要求,紧扣时代主题和工作大局,立足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在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恰逢河南省科协成立60周年,经省委批准,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也将于4月24日在郑州召开。值此盛事来临之际,本网站刊发一组由我省院士、专家撰写的署名文章,探讨科协组织如何在新时代战略部署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新作为,建功新时代,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强化政治引领 激活创新动力


    □省科协党组书记曹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5月30日全省科技界座谈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勉励全省科技工作者珍惜历史机遇,担当新时代重任,在推动科技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引领河南高质量发展上立新功,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贡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予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科协组织新的时代使命。


    全省各级科协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自觉在新时代战略部署中找位置、做文章,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有影响、有实效的工作品牌,在科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新作为,建功新时代,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


    提升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加强全省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的使命任务


    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在新时代科协工作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是科协组织首要的、根本的政治任务,是科协组织增强政治性的必然要求。要把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对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心理动态、价值取向情况的调查研究,把握特点和规律,开展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思想的力量、行动的能力,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宣传、表彰和举荐,助力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组织好“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活动,深化建家交友,不断提升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思想引领力、情感凝聚力、精神感召力和组织黏合力,努力实现群团工作“一呼百应”。要持续加强科技社团党建工作,实施好“党建强会”计划,扩大学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学会党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党对学会会员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切实凝聚起科技工作者进军科技创新、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科协“四服务”能力和水平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着眼有效解决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切实发挥科协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在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热情上下功夫,在加强科技供给上求实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要不断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好联系学会“直通车”的优势,巩固提升“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举办好“一市一品”产业技术大会,把全国和全省学会创新资源引到河南、引入企业,助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组织好“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实施好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开展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向乡村倾斜。要不断提升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能力和水平。履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牵头协调职责,促进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格局,加快科普工作转型升级,增强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抓好“科普信息化工程”“百千万科普工程”和“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加强“科普中国”本土化特色化落地应用,推进现代农业科普园和社区科普基地建设,推动科普向常态化、精准化、普惠化转型升级;组织好全国科普日等重点科普活动,大力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继续打造“社区科普大学”等工作品牌,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增强科普活动参与度和影响力。要不断提升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围绕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河南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决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探索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估、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拓宽科协及所属团体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途径。


    强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科协组织重构和业务流程再造


    改革是科协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央、省委对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拓展提升科协工作的目标和路径。要大力推进改革部署落实,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推动科协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要以“网上科协”建设、学会改革、基层科协组织力提升等为重点,不断强“三性”、去“四化”、补“四缺”,在阵地建设、平台搭建、品牌打造、经费保障等方面有新突破,更有效地释放科协组织活力,展现新时代科协组织新作为。要坚持接长手臂、扎根基层,进一步推进企业科协、高校科协、医院科协和网上科协建设和发展,扩大科协组织覆盖,打通科协组织末梢循环,激发基层组织活力。要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面向基层和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将科协工作和科技元素更好融入区域化党建平台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入农村党支部建设,推动县乡科协能力建设实现新突破。要以建设现代科技社团为目标,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持续提升学会的会员凝聚力、学术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要坚持“有影响、有实效”目标导向,开展“转、比、创”活动,加快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提升科协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增强科协组织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吸引力。


    让科普之光照亮创新之路


    □省科学院院长童孟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讲话时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释了科普与创新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肯定了科普工作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指引我们要以科普之光照亮创新之路。


    首先,将做强做优科普之翼作为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持续的不竭动力,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方法的倡导。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我国进入了全社会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只有不断发挥科普职能,提高公众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水平,才能大幅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才能筑牢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才能让大众真正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计。对我省而言,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在具体工作中,应将科普工作的成效作为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的重点目标之一。


    其次,建立完善科普与科研活动紧密相结合的机制。在管理实践中,要把科普融入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在预算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科普的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为科普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在立项阶段,要将科普列为财政支持的科研计划项目,并扩大对科普项目支持的范围;在各类项目的研发阶段,要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向社会公众主动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项目验收阶段,要注重科普绩效考核的权重,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实时普及和运用。


    第三,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科协组织系统科普工作的机构、编制及经费等政策,为科普工作者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壮大各级科协组织系统内的科普工作者队伍。要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岗位培养、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建设与现代科普工作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要落实国家、河南省职称改革的政策,制定适合科普人员水平能力和业绩的评审办法,调动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普课程或增设相关学科、专业。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打造一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第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努力打造成为立足河南、服务中原、辐射全国的特大型、智能化、智慧型科技馆。要整合科普资源、通过充实和完善现有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着力建设集“科技、教育、科普”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科普基础设施,不断拓展和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让公众通过利用各类科普基础设施树立科学观念,了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第五,建立健全科普绩效评价制度。要研究制定科普机构、科普项目和科普活动评价体系,建立和落实各级科普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将科普工作绩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定量指标体系。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加强科普公众宣传和政策解读,加强对先进科研工作者、重大科研成果、先进适用技术等的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科普意识。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国企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创新争先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工程师、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建国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这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河南省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全省科技工作者的盛会,也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进新时代的新起点、新坐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近年来,省科协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在助推我省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优异佳绩、书写了精彩华章。


    中流击水扬帆进,百舸争流奋楫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和受益者。长期以来,我们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我省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积极作为,努力抢占能源化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以科技创新的高质量推动国企发展的高质量,走出了一条从科技强、人才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


    我参加工作30多年来,始终牢记推进能源行业进步,让广大职工安全工作、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庄严使命,和团队坚持奋战在企业安全生产和科技创新第一线。一是始终坚持以科技支撑安全。瓦斯是煤矿“第一杀手”,井下瓦斯突出类似地震,是煤炭开采的世界性难题,而平顶山矿区是全国公认的瓦斯重灾区,针对灾害制约,我与创新团队累计开展重点攻关项目50余项,促使平顶山瓦斯治理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日臻完善,做到了瓦斯灾害的可防可控可治,平顶山矿区已连续20多年杜绝了瓦斯爆炸事故。二是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进入2012年,煤炭行业步入大低谷。市场煎熬中,如何才能“保生存、求发展”。困局之下,我们大力推行煤矿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模式,大刀阔斧地优化矿井布局、生产系统、工程设计和劳动组织,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5年内共实施“四优化一提升”项目近600项,累计节支增效15亿元。平煤神马集团之所以能在全国煤炭行业中率先脱困,科技创新发挥了重大支撑作用。三是始终坚持以升级带动转型。我们坚持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围绕煤炭就地转化、煤焦产业链延伸开展技术攻关,已投资550余亿元,建设150余个结构调整项目,打通了多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化工产业链,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打通煤焦、氢气、尼龙产业链,引领平顶山市由“中原煤仓”向“中国尼龙城”转变;打通氢气、高纯度硅烷、太阳能和电子产业链。高纯度硅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全球第二大供应商,为我国发展高端芯片,打造“中国芯”提供了原料;打通煤系针状焦、石墨电极产业链,使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实现了原料国产化,打破原材料进口依赖。创新让平顶山这个60年老矿区焕发了青春,为新产业培育了新动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创造性提出了以“六个坚持”为基本方略的新时代集团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总体战略思路,即坚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以全体职工为依靠,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底色更绿的发展,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集团。科技创新的历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我们全体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接续奋进,在河南省科协的团结带领下,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实践中创新争先,在新时代国企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勇攀高峰,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首要是产业现代化,关键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保障


    我们身处的时代创新空前活跃、融合无所不在、互动日益紧密,协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产业界限日趋模糊,未来农业将成为多学科协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性大农业。我们应当发扬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创新精神,扎实推进科技力量整合和资源共享,探索建立需求导向、资源共享、创新驱动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创新主体间的组织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加快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平台。农业高校既是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摇篮,也是各类自主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更是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实施主体。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鼓励社会投资,共同支持有特色、高水平的农业高校建设,使其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


    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首批“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在提升协同能力、服务重大需求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心共承担200多项国家和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小麦新品种1个通过国审、6个通过省审,年推广面积3500万亩左右;创新集成了6套适宜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玉米(水稻)周年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成为黄淮海粮食增产主推技术。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在李克强总理视察时获得高度评价;建立的小麦玉米(水稻)周年两熟“一田三区”(高产攻关田、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821.7公斤、杂交水稻千亩连片平均亩产902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以及玉米平均亩产1013公斤的高产典型,有力助推河南夏粮总产突破700亿斤、秋粮总产突破500亿斤、全年产量突破1200亿斤,以实际成效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保住“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和“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重要指示。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服务保障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政府应当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完善基础支撑服务平台,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应当充实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和思想教育,打造一支人员充足、热爱“三农”、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乡村振兴管理与专家队伍,持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制定激励政策,动员广大专家到基层去,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增强县、乡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能力。同时要引导社会科技力量大力参与农业技术咨询、技术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技术咨询服务引导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我们要加快构建农业农村发展科技示范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快建设专业化科技示范田、示范点建设,引导新技术示范辐射应用。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全省农业农村科技示范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实验和综合示范基地。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我们首先应当留住用好现有农业科技人才。地方党委政府出台人才政策时,要注意向农业科技人才倾斜,为大家创造有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要为大家继续学习畅通渠道,充分利用各类农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为农业科技人才接受培训提供平台。这种培训要形成长效机制,每个农业科技人才在3—5年内都要接受一次足够时间的学习培训,使大家愿意学、安心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基层农业人才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要为大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农业科技人才既不能单纯用学历来衡量,也不能简单用论文来衡量,而要结合其科研推广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情况,建立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从精神鼓励、工资激励、绩效奖励、职称职务提升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为广大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愿意干、能干好、留得住的良好氛围。


    我们也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一方面,在培养农科大学生上下功夫。如果国家能够畅通农科大学生定向免费培养、定向基层就业、定向考核晋升的政策直通车,完善乡村农技特岗、“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人员的待遇和成长机制,将会有更多的优秀农科毕业生愿意投身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政府应当支持农业高校承担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同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培养一支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供稿人:admin

审核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