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我省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意见》

来源: 科学技术普及部 时间: 2018-12-20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升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厚植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沃土,日前,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以科普工作高质量促进我省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不断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和潜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实现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主要目标。努力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格局,推动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和参与科普活动的途径明显增多,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更有实效,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现代科普体系更加完善。

《意见》提出到2023年全省科普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3%,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省份的要求相适应。

——科普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城市至少拥有1座达标科技馆,所有县(市、区)均拥有1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全省流动科技馆的保有量达到50套,科普大篷车的保有量达到100辆。拥有全国、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00个。

——科普能力显著提升。科普信息化能力不断加强,建设一批知名的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在线科普活动品牌,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达到100个,构建覆盖全省广大城乡社区的科普信息化网络。科普专家队伍、科普创作队伍、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首席科普专家达到500名,农村和社区科普人员达到3万名,科普志愿者达到20万名。

——科普基层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努力实现科普组织在乡镇(街道)全覆盖,并做到有人员、有办公场所、有科普经费。90%以上的村庄(社区)建设有科普小组。

《意见》提出了新时代科普工作有四项主要任务,即创新科普工作体制机制、聚焦重点科普人群、完善科普基础设施、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要创新科普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夯实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责任。各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在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职责,推动落实政府逐级签订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责任书。科协切实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纲要》实施工作牵头单位职责,协调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科普工作,推动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科普社会动员机制。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科普公共服务新模式,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动社会团体、学校、科研单位、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注重发挥学会等科技社团在科普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和奖励在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将科普工作业绩情况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的参考要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打造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品牌。三是建立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体系,定期开展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实时监测评估我省《纲要》实施情况和效果,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要聚焦重点科普人群。一是全面提升青少年科普工作质量。围绕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推进校内外科普活动蓬勃开展,扩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学生英才计划、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普公益讲堂、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等科普活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建设一批科技活动特色学校。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到2023年全省所有中小学配备科学教师或科技辅导员。启动院士专家千校行科普行动,汇聚优质科普资源服务中小学校教育。二是切实增强农民科普工作实效。实施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全面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促进农民不断树立与掌握科学生产、健康生活、防灾减灾、协调发展的理念和知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有力助推农民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推动科普资源向贫困乡村倾斜,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普及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型农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进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科普园、农村科普基地、乡村科普活动室,将科普设施纳入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等。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进农村、科普大集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村科普小组等农村基层科普组织,促进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农村“六大员”(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生管理员、资源环保村容协管员、医疗卫生员、文化协管员)等在农村科普中发挥作用。三是努力探索城镇劳动者科普工作的新途径。围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建设需求,加大城镇劳动者技能培训力度,倡导大国工匠精神和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实施“智慧蓝领”专项行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和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创业大赛活动,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等群众性科技活动、创新争先行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不断开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工作新局面。围绕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把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素质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的教学内容。在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职考察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组建河南省科普讲师团,办好科学大讲堂、院士专家报告会、科普进机关、科普进党校等各类活动。

要完善科普基础设施。一是强化科普基础设施顶层设计。充分认识科普工作公益性的特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研究制定全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对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把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基础,以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现实科技馆、数字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带动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制定完善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标准和运行机制,研究建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体系。二是推进现代科技场馆建设。全力推进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力争将其建成具备国际视野、彰显中国气质、体现河南特色、符合大众审美的地标性建筑。着力推进省辖市、县(市、区)综合科技馆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各类专业科普场馆。三是促进社会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规范管理,提高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规范管理,提高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增加科技教育内容,引导各类公园、保护区、景区、公共交通等设施场所增强科普功能。推动防灾减灾等科普教育内容纳入各级各类科普场馆。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实验平台或展览馆。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推动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大学、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建设,提升各类基层科普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一是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创新科普服务模式,推进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融合开展科普传播。大力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推进科普信息化试点工作,建设覆盖城乡社区、普惠共享的科普信息化传播体系,实现科技进村(社区)、入户、到人。汇聚多方力量建设科普中原云服务平台,推进全省科普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建设,构建新媒体科普传播矩阵,加大对重点人群的精准化推送服务,解决科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施“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推进“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二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科普人才建设工程,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队伍。深入实施“百千万科普工程”,发挥首席科普专家服务团、百千万科普人才服务团等在科普工作中骨干作用。加快培养科普专门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科普场馆、大众传媒等,重点培养一批科普传播、科普创作、科普产业、科普活动策划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大力培养基层科普人才,依托基层学校、医院、农技站、企业以及科普组织,动员中小学教师、医生、农业技术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担任科普宣传员,实现乡村社区科普宣传员全覆盖。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三是壮大科普产业。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发展,建设科普众创空间,壮大科普产业联盟,丰富科普产品和服务内容。推动科普展教、科普出版、科普影视、科普动漫、数字科普、科普创意等主要业态发展,创新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传播和消费。加强科普作品创作,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创作科普精品图书;配合科普“六进”(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园区),创作适应中小学生、领导干部、社区居民、农民等不同对象的科普标准化课件;创作适应新媒体传播需求,公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有效传播科普知识的公益宣传短片,适时播放。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支持优秀科普作品的产业转化。重点建设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等科普创作团队。搭建科普创客空间,支持创客参与科普产品的创新、创造、创业,培育科普产业市场。加强科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意见》提出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四项保障措施。一是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把科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协调机制,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将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将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本系统本单位的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予以落实,形成科普工作合力。二是要落实政策法规。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有关科普法规和政策要求,定期开展调研和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科学反映我省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情况。在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中,体现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把科普纳入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框架。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完善科普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培育科普产业,有效支撑科普事业发展。三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坚持和完善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为科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强科普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提高科普经费使用效果。要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普。四是要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科协组织覆盖面,充分发挥好科协组织科普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建立科协组织,有条件的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健全完善乡镇(街道)科协组织。积极吸纳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等到县、乡科协任职挂职。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