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医学、科研领域科技工作者

https://oss.hast.net.cn/zs/2024/6/18/image/jpeg/cb36719f-1718697437174.jpg

宋世枝

https://oss.hast.net.cn/zs/2024/6/18/image/jpeg/64ac1877-1718697437220.jpg

来源: admin 时间: 2018-05-23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稻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863、国家行业专项、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省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各一项;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18项,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奖4项,主持完成二、三等奖各一项;主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第一作者25篇,核心期刊18篇。先后被授予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省部级、地厅级表彰奖励11项;曾任河南省农科系列高评委委员,河南省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等技术职务。

  在上世纪90年代参与的豫南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中,取得了籼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力的推动了豫南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每亩水稻单产提高100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豫南农民的温饱问题,被誉为大别山北麓的绿色革命;上世纪末以来开展的豫南“籼改粳”技术研究,找到了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障碍因子,揭示了豫南耕作制度存在的制度缺陷,提出来推迟粳稻扬花期和播种期的技术对策,取得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建立了豫南粳稻晚播技术平台,为新一轮“籼改粳”奠定了技术基础,并促成了信阳市第一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实施,初步建成了豫南“籼改粳”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豫南粳稻的健康稳步发展,粳稻生产面积由2000年的零星种植扩大到目前的200多万亩,结束了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每亩增收300多元,累计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5亿元,被誉为豫南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主持完成的发明专利技术“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省时省力、操作简便、安全增产,农民一看就会,一作就成,使抛秧技术重新焕发生机,把我国抛秧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采用泥浆大田育、抛秧面积达到7000万亩。信阳抛秧面积近年也也以几何级数增长,抛秧面积由2010年的不到2万亩迅速超过100万亩,部分乡镇达到95%,大批农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告别了手插秧的历史。抛秧正在快速改变着豫南水稻生产的耕作方式。水稻抛秧每亩增收节支220元,当地累计社会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同时“泥质法”育秧技术原理已经应用到水稻机插秧育秧中,正在推动信阳机插秧由工厂育秧向大田露天育秧的模式转变,加快了水稻机插秧在生产中的应用。


供稿人:admi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