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工作动态 学会工作动态

​从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看我省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 学会学术部 时间: 2018-01-11

从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看我省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

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张元

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为评选对象,其获奖成果代表我省在基础研究某一方向的领先水平。基础研究学科优势分布的变化对我省科技支持政策、人才队伍分布、学科发展等具有风向标功能和指引作用,对部署我省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以来,河南省科协已开展四届自然科学学术奖的评选工作,调动了广大科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出了大量基础研究性创新成果,推动了科教兴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与激情、在全省营造更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科学学术奖设立对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是促进科技人才成长和学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河南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向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从基础研究中培育出的新人才是建设现代化强省的重要支撑,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此,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引导科研人员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观,潜心科研,造就一批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是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自然科学学术奖的获得,是对研究者学术成果的肯定与褒奖,是研究者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的体现,是提升科技科工作者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的重要方式,不仅激发了科技工作者创优获奖、展示成果的积极性,强化了追求学术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也促使研究者攻坚克难,出创新思想,出创新成果,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对河南的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扎根中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为我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被评价发现和认可的平台,对推动河南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实现河南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提升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二、自然科学学术奖强化了高校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的时代特征与目标

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发挥了基础研究的前瞻性与引领性,有力支撑了我省双一流大学建设。基础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研究,科学研究成果是学科成熟和发展的支点。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形成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竞争优势与特色。自然科学学术奖坚持质量导向,发挥了对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近三届自然科学论文评选中,郑州大学化学与医学获奖比例占本校所有学科比例高达3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获奖比例为17%,这与2017年11月郑州大学化学和临床医学两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3‰,材料科学和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正相关。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论文获奖比例占本校所有学科比例19%,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2012年依托该学科的“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另外河南大学在作物生物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医学等重要研究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的论文,在ESI植物与动物学科领域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ESI排名全球前1%。这些学科的获奖成果体现了在我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全部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有力支撑了我省双一流高校建设。

以基础研究创新强化学科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研究各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互相影响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典型特征。尤其当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较以往更加紧密,集中力量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学科群,形成我省基础研究的相对优势。学科发展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是构筑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河南工业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围绕粮食产后领域构建了集储运、加工、装备、信息、管理于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在近三届的自然科学论文评选中,粮食产后安全及加工学科群的高水平论文获奖占学校所有学科比例高达60%,有力支撑了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A类特色学科“粮食产后安全及加工”学科群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特色和优势。

基础科学研究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创造性的劳动,研究者创新能力的高低、研究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状况、研究队伍的规模对基础研究的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鼓励科研人员探索创新,使得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崭露头角,并逐渐成长为学术中坚力量,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才。比如,河南工业大学的河南省谷物化学与品质、粮油食品加工与新技术研究、面向粮食行业的信息技术研究、小麦加工与转化新技术研究、制造业信息化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获奖成果占河南工业大学全部获奖论文的72%,青年创新人才获奖比例占47%。自然科学论文奖获得者谢文磊教授2014、2015连续两年进入“能源”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不断涌现,全面提升了河南工业大学科学研究的内生动力。

三、对我省自然科学奖评选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优势产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特种功能材料、农作物遗传育种、肿瘤免疫基因治疗、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领域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仍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需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作为支撑,而技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通过凝练成为基础研究课题,成果的应用与扩散将基础研究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起来,创新链条的互动融合创新发展加强了技术的集成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从近三届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授奖学科看,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农学四大门类,其中工学获奖占比高达53%,2017年与互联网、大数据高度关联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仅占4%。许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产业对数理化传统学科,以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科的依赖程度较深,要占领战略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必须强化自然科学奖对高校在应用基础领域研究的引领作用。自然科学奖的设立有助于推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与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产出一批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成果。

2017年评选的3个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Ni基复合材料、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低维材料的绿色可控制备及其在能源储存与转化等领域有诸多重要发现和创新成果,有助于我省在优势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为了进一步强化自然科学学术奖在我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然科学学术奖进行完善。

一是进一步完善评审程序。基础研究主要以同行评价为主,同行评议的国际化和年轻化是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勇攀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途径。所以评审专家的选择要求尽可能保障专家的无冲突性、背景的多样性,以及国际化、年轻化。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同行评议的主观性较强,必须要有客观指标作补充。评审专家必须掌握足够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评价的步骤、原则、程序、规范等,最重要的对被评价对象信息全面掌握,这需要一定的数量指标的补充。为了保证定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需要科学制定评价指标的参考元素和评价依据。

三是建议把自然科学学术奖设为省级奖。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我省2012年才首次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包括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属于适当奖励范畴,包含在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与应用技术类成果相比,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类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再加上获奖指标投放不足,严重影响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获奖产出。因此,我省应当设立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省级自然科学奖,在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多届的基础上将其升级为省级奖很有必要。该奖的设立必将能够促进我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对夯实我省科技创新的基础、凝聚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队伍和产出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支撑我省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建议给予省自然科学学术奖适当的奖励资金。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它代表和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科技水平,从河南省科技战略的长远发展考虑,政府应对此承担更多的责任,合理配置科技奖励资金, 加大对基础研究奖励的力度。因此建议在把省自然科学奖升级为省级科技奖的同时,参照省科技进步奖的奖励力度由财政给予支持。


供稿人:学会学术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