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刘章锁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4-18

  刘章锁,男,1961年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郑州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肾脏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医学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副主任,系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血液净化专科分会和河南省医学信息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学会-肾脏病科普丛书》执行主编,《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近二十种期刊编委/副主编,曾获“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专家”、“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个河南乃至全国医学领域为人熟知的肾病专家,是一个拥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廉洁的职业操守、精湛的业务素质,毕生致力于肾脏病临床和科研事业发展的一名既平凡普通而又成绩卓著的白衣战士和科技尖兵。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章锁

   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并口头发言

  艰辛成长,造就坚定的信念

  刘章锁出生在河南林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干过村里的生产队记工员,为修红旗渠搬过大石头,推过小推车,亦曾经为了能吃饱饭、能去上学而默默祈祷,正是这样的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正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坚定了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坚定信念。大学毕业跨入医疗战线后,他更是坚持不懈的忘我工作,为了一个少见的肾炎病人,他能查阅资料到深夜,为了一个休克的肾衰竭病人,他能守在病床一昼夜,为了一个学术上不解的小小疑问,他能够废寝忘食一整天……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学子,而正是这样的严于律己,正是这样的刻苦勤奋,不懈努力,使得他从一个普通的内科住院医师、肾内科主治医师,于32岁就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7岁时已单列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艰苦的磨练、辛勤的汗水、奋斗的心血,彰显了他红旗渠儿女的精神,造就了他永不言弃的斗志,也为其科研之路铺平了道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章锁

   义诊

  舍己奉公,只为患者的安康

  “生命所托、健康所系”,病人的病情和生命大于一切。无论多忙,刘章锁教授始终坚持每周两次门诊、三次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在专业技术上不断精益求精,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年门诊量超过4000人次,年疑难病例会诊及抢救病人超过300人次,帮扶尿毒症患者超过60人。每到他坐门诊的那天,25个专家号早晨7点已被抢挂一空,每次刚走进门诊大厅,已被成群结队的患者及家属围的密不透风,还没等走进门诊诊室,已经开始忙碌着为病人看病。他每次门诊延长至下班后几个小时,从未听他对病人说个“不”字。

  为给更多急需救治的疑难病人会诊,大半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他是在其他医院度过的——多年的奔波,他几乎走遍了河南省的角角落落,哪怕是再偏远的山区,都知道“刘章锁”这三个字,都知道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为了关爱更多的尿毒症患者,他先后给平舆县、卢氏县、尉氏县和林州市的四位县(市)长写过信,积极向政府呼吁:这类问题应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解决,多次建议能否让他们小本经营一个商店,一切免税,以便生活自理,经济自筹,坚持治疗,延长生命。

  曾经挽救了多少疑难危重病人的生命也许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也许只有那墙上的一面面锦旗、桌上的一个个证书依稀仍在告诉人们:正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却书写了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故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章锁

   教学

  开拓创新,勇攀医学的高峰

  30年来致力于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十二•五”等科研项目40余项,担任“十二•五”APD机研制首席专家,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副主编专著9部,参编研究生和本科教材2部,制定肾脏病专家共识10项,执行主编《肾脏病科普丛书》1套,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8篇,参加国际会议口头报告、壁报交流32篇。为第十届科协大会“十大被采访人物”之一。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专家”“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和“河南省优秀卫生科技领军人才”,荣获“河南卫生科技突出贡献奖”。等。同时还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与哈弗大学、北京大学结为三方姐妹中心。近几年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工作:(1)主持完成了“郑州市城区成年人慢性肾脏病患病情况与高危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得到郑州市区CKD的患病率和高危因素资料,为加强CKD的防治及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医保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发表中华系列论文4篇,参加2009年EDTA论文交流2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完成随访,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2013年WCN壁报交流1篇。(2)2007年进行的“干预PPARγ防治CKD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PPARγ是防治慢性环孢素肾病的一个新靶点,其研究结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中华及核心期刊16篇,其中一篇在ASN年会上口头发言,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主持完成“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系列研究”,探讨RAS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表中华系列论文8篇,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主持“糖尿病足细胞损伤及炎症调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已完成“糖原合成激酶3β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研究”,揭示了糖原合成激酶3β在糖尿病肾病发生中的作用,为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新靶点。其研究结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已经启动“Tristetraprolin对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的研究。(5)“应用单克隆抗体中和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治疗Goodpasture综合征的实验研究”首次提出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人抗GBM抗体的中和性单抗可用于Goodpasture综合征的治疗,已发表论文4篇,并在2011年CSN上进行口头交流。(6)“腹膜透析超滤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发现超滤衰竭患者腹膜上水通道蛋白(AQP1,3)和血管生成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比新置管患者明显升高,这是国内外第一次在人体观察到类似结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中华系列杂志8篇,在ISPD年会亚洲论坛上获得口头发言机会,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干预研究”探讨了肾小管-间质损伤、纤维化的发生进展机制及干预措施的作用靶点。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中华系列杂志8篇,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8)“IgA肾病的基础、临床和病理研究”发现了IgA肾病的两个易感基因,参与了IgA肾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了成人和儿童IgA肾病的牛津分型,先后在NatGenet、AmJKidneyDis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9)“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易感性研究”分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存预后和影响因素,发现了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易感基因,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中华系列文章3篇,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参与多项IgA肾病、狼疮性肾炎、急性肾损伤等疾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特别是参与由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红教授牵头的“狼疮性肾炎的多靶点诱导治疗多中心研究”成果发表于著名医学杂志《AnnalsofInternalMedicine》(《内科年鉴》),该杂志2013年影响因子为16.104,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参与发表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JCR一区杂志之一,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近年来的重大进展,是一项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此外,刘章锁教授还积极引进多项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肾脏病的临床与科研,填补了河南省促红细胞生长素临床应用等多项空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章锁

   查房

  在平凡中茁壮,在平凡中升华。刘章锁教授于太行山脚下成长,从红旗渠渠畔走来,继承了林州儿女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并以高度的热情和追求,竭尽所能,在肾脏病广袤的领域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在肾脏病的科研上取得一次又一次突破,不断为河南肾脏病事业的发展谱写着新的华章。


供稿人:admi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