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郭振荣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25

  她,从豫北来到豫西南,虽谈不上“不远万里”,可乘车也需数小时之多,算得上是异域他乡了;

  她,从一个豆蔻年华的学生,到一名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在23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摸爬滚打了27个年头;

  她,有数以万计的“粉丝”,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且粉丝们都亲昵地称她“老师”;

  她,在每一个公众场合都会欣慰地坦言:倾情科技,无怨无悔。她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农村,奉献给农业,奉献给农民;

  这,就是一个战斗在农业生产前沿,从事着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与研究的工作者的心声……

  她就是中共党员、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作物栽培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郭振荣同志。

  黄毛丫头心气高

记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农作站站长郭振荣

  早在中学时代的郭振荣,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延续几千年的劳作模式,庄稼长势差、产量低、效益不高,一年到头去下果腹手头攒不了多少积蓄的情况后,就暗自悲怆,暗下决心,立志报考农业科技院校。力争学有所成后,当一名能给大地“呼风唤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以此改变农业受制于天、受制于人、受制于技的状况,让广大农民群众走上科学种田的康庄大道。

  郭振荣,1967年3月出生于河南获嘉县,1988年6月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同年7月分配到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至今,2004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现任邓州市农技术中心农作物栽培站站长,政协邓州市第十一届委员。

  立场坚定,政治清明,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准则。郭振荣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能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党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明晰为了农民,为了农业,为了大地丰收这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庄严承诺。她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以满腔的热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以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足迹踏遍邓州大地的角角落落,为农民、为农业把脉、释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服务,高标准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有耕耘,就有收获。20多个年头中,她先后获得国家、省、地、市科技成果数十项。1995年,“邓州市20万亩小麦低变中产综合增产技术”获得农业部三等奖;1994年,“邓州市十万亩大豆丰收计划”获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02年,“甘薯脱毒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南阳市政府一等奖;2013年,“邓州市20万亩小麦优良新品种及配套增产新技术”获省农业厅二等奖;2014年,“邓州市小麦中产变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成果奖一等奖、“优质中筋小麦保质节本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抗虫杂交棉产量因子分析”“春马铃薯简易贮藏技术”“双拱棚反季节辣椒示范与推广”获南阳市政府二等奖……

  郭振荣同志不但善于学习,还善于思考,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后,有什么经验、失误与不足,总结形成一套新的理论再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像“水稻秧盘带土育秧技术”,在国家最高的学术刊物《中国稻米》上刊登,引发学术界不小的轰动;“灾害性天气对秋作物的影响及预防对策”、“邓州市小麦高产稳产的障碍因素及应变措施”、“邓州市小麦高产优质关键栽培技术”三篇专著先后在省权威农业期刊《河南农业》上发表。此外,在其它科技报刊杂志上共发表文章近百篇达20多万字。

  老天不薄勤奋人。郭振荣的所作所为,正是我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典型代表,得到了各级党委和农业部门的肯定与认可。2009年被邓州市农业局党组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邓州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同时,还多次被河南省农技总站、南阳市农业局、人事局、邓州市农业局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

  驻足田间交朋友

记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农作站站长郭振荣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技术宣传普及与培训推广,以此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

  她自参加工作以来,经常深入农村,驻足田间地头,将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或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或通过电视讲座、专题培训等方式,灌输给广大农民朋友。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农民群众那是百分之百的喜欢。但这些技术,科技含量高,群众不易掌握,于是她根据群众劳作繁忙的特点,制成技术卡片,或编成顺口溜,让农民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农民朋友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位给他们传经送宝的农业专家,亲切的叫她“郭老师”。农业生产虽是“四季歌”,可每到农忙时间,总有不少单位或群众,直接点名,要她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把技术讲给他们听、示范给他们看。现在,科技战线有句流行语:“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这些,郭振荣同志都做到了,并且做得恰到好处,无懈可击。

  她常常豁达地说:“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办公室’。大地当桌椅,蓝天作庇护;不误种与收、出入风雨里;饱餐寒霜露,哪有累与苦?”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只要农民需要,她都能够像一个乡村赤脚医生那样,随叫随到,从不迟到。

  2014年秋,她到刘集镇王集村培训时,刚坐到那儿,就有朋友迫不及待地问:“小麦到底什么时间种?种多少?我们为什么不是种早就是晚?不是密就是稀,为什么总是掌握不好呢?”她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到田间察看,听群众无奈的述说,最后综合分析了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墒情等多方面的情况后,给大家讲清楚了不同小麦种性的播期、播量、播种方式等问题,群众心里有了底儿,科学选种,适时播种,适量匀播,一播全苗,果真来年取得了大丰收。

  “我就是一本流动的教科书。情系三农,虽苦尤乐。作为农民的女儿,给农民送科技,就是送财富、送快乐。”多么朴实的话语啊!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的技术为农民解除了田间杂草拔除的辛劳,弥补了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困惑,增添了群众脸上不尽的笑意。想想除草剂刚刚推广那当儿,真是让人既恼又喜。她带着药剂,免费给群众做示范。群众狐疑地问:“麦是绿色,草也是绿色,你的药长了眼睛,看得清苗、分得清草?”她解释道:“这是选择性除草剂,只除草,不除苗。”群众说:“你把苗伤了,庄稼减了产,俺喝西北风去?”她坚定道:“留一半施药,一半对照,如果减产,俺加倍赔偿!”结果,施用除草剂的田地比对照田增产30%。这下群众彻底地信服了。在以后的使用中,为以防万一,她仍是不厌其烦地讲解除草剂科学使用要领,千万不能自行加大用药量或减少用水量,更不能重喷和漏喷,避免产生除草剂药害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现在在邓州大地,这项技术真正成了农民科学种田的“好帮手”。

  2015年春季,天气转暖,地温回升,小麦进入旺盛生长阶段,老百姓看着绿油油的麦田笑得合不拢嘴。正当这时,该市腰店乡农民鲁丰娟打电话说自家地里的小麦,不知生了什么病,药也打过了,可病情就是控制不住,长势日渐缓慢。她闻讯后,二话不说,立即赶到现场进行诊断,原来是因为小麦发生了纹枯病。这种病,发生在小麦的茎基部,由于群体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好造成的。如果控制不力,很可能导致病菌蔓延,引起大面积倒伏,给小麦稳产高产埋下隐患。在与农户的交谈中,她了解到他们虽然打了药,但药液没打到发病部位。于是,她建议鲁丰娟和其他农户改变施药方式,加大用水量,让药液顺着叶片流到茎基部,从而控制病情,终于解决了问题。

  这么些年来,她对自己干好本职工作总结为三句话九个字,即:手把手,面对面,心贴心。她在指导农民生产上提出了三个优先,即:种粮大户优先,南水北调移民优先,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优先。每年,她在下乡巡回演讲中的50余场次中,“三个优先”占了绝对数量。除此,她还针对农业生产季节、农作物生长的关键环节,进行电视讲座35期左右。并且这些讲座,还分别被邓州市、南阳市、河南电视台录用转播。闲暇无事,她粗略地算了一下,在近30个年头里,她开展科技下乡、现场指导等集中培训活动达1200余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和农民群众50万人次。50万人次啊,相当于邓州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接受过她的培训或指导。这可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示范推广排头兵

记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农作站站长郭振荣

  邓州,这个昔日兵家必争之地,脚蹬汉江,头枕伏牛,属大陆季风气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早在1985年就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这,既是荣誉,也是机遇,更是对邓州农业战线科技工作者的考验。

  于是乎,邓州市的农业决策部门,根据生产实际,调整农业结构,大上科研计划,提出许多个农业“中变高”项目。科技工作者们更是跃跃欲试,摩拳擦掌,都要在多个项目中出力流汗,崭露头角。郭振荣作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领军人物,更觉肩头担子的分量。她和她的团队,重点围绕主要作物,设施农业,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在新品种试验示范方面,以优质、专用、特色作物为重点,把先进、实用的技术传递给农民,把优质、高产的种子送到农民手上。先后引进红薯新品种6个,小麦新品种12个,玉米新品种20余个,花生、大豆新品种10余个。如今这些品种,都成了农民夺取高产的“当家品种”。

  1992年河南特优大豆品种“豫豆二号”刚刚引入邓州,其种性、特点、抗逆能力等还没完全显现和掌握,为了拿到第一手材料,她决定要对该大豆品种作比较试验,亲自制定施肥配方,背着药桶喷打农药,为大豆防病治虫正常生长打下了基础。1993年7月,酷暑难耐,她骑着自行车到40多里外的九龙乡半店村指导水稻生产,及时防治了稻飞虱,夺取了水稻大丰收。

  在农村,红薯有“半年粮”之说。但在邓州,由于品种老化,适口性差,经济效益低。为打破这一局面,2000年她们引进了脱毒红薯豫12薯等,从引种、育苗、剪苗都亲力亲为。当时,一棵薯苗0.2元,农户嫌贵,给大面积推广带来不小的障碍。怎么办?车到山前必有路。她找到种植大户构林镇冯营村周岁喜,指导他种了2亩地。由于管理及时地位,长势喜人,到10月份收获时实际收获鲜薯1.8万斤,在邓州红薯生产史上放了一颗“卫星”。周岁喜看到脱毒红薯的优势后,连年扩大种植面积,走上了红薯育苗、卖苗、种植、保鲜、销售的致富之路。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拂神州大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麦产量三年迈出三大步,可喜可贺;而在1986年之后的三年里,小麦生产又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喜忧参半;之后的年头里,小麦产量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郭振荣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后,顿时不寒而栗,认为这是大量施用化肥,减少有机肥用量,造成土壤板结,出现掠夺性经营所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2006年开始,她足迹遍布全市30个乡镇办,近千个村庄,按照不同土壤类型、肥力水平、作物茬口、产量高低等,共取土样2000多个,进行土壤化验,为农作物科学施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近年来,先后完成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氮肥用量和“3414”试验10余项次、小麦吨田宝3项、玉米郑单958、浚单22等品种比较试验、花生松根剂试验、众麦2号、众麦7号品种引进试验等,为制定我市农作物主推品种及配套技术提供了充分依据。

  倾情科技终不悔

记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农作站站长郭振荣

  “倾情科技,无怨无悔。”郭振荣每每面对镜头时,她总是这样淡淡一笑地说。

  由于她心中装着科技、装着农民,装着农业,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农业是个风险产业。风雨冰雹雪病虫,无一不困扰着它。因此,她经常只身走入田间,做好一系列常规和异常情况的苗情、墒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如小麦越冬苗情、春季苗情,玉米苗期、拔节期长势,主要作物预、测产等,她都要作详尽的调查、记录、统计、存档,以备查考。

  2012年持续干旱,她针对麦播墒情不足、旋耕质量差的实际,撰写了《抓紧时间抗旱浇麦》、《小麦播后镇压技术》等文稿。相反,2014年麦播时墒情好、出苗好,部分田块播量较大,造成田间过早郁闭,抗逆力下降。于是,她又及时撰写了《麦田疏苗间苗技术》、《麦田防冻技术》等。小麦生产进入中后期,群体偏大,亩成穗37万左右,加之阴雨时间较长,病虫害发生严重。为此,她又及时撰写了《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技术》,为指导农业生产当好了参谋。

  2014年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立项后,从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选择高产创建地点、分解项目任务等,她都是身体力行,认真完成。在项目区落实了“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播期、统一播量、统一病虫草害防治”六统一,得到了群众的称道。在她们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万亩示范方达到了亩群体43.398万穗、穗粒数33.9粒、千粒重42.75克,平均单产515.05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412.2公斤,亩增102.85公斤,增产率24.9%,圆满完成了项目目标。同年,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通过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科学管理等一系列高产技术的落实,增收玉米212.2万公斤,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全市粮食十连增起到了科技示范引导作用。

  她认为,农业技术人员既要有不怕吃苦,乐于与农民打成一片的精神,还要有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态度,更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这些,她做到了、做好了,且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撰稿:邓州市农技中心


供稿人:admi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