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康相涛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25

  1985年,他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在畜牧站简陋的房子里一住就是16个年头,和成群的鸡、牛做了16年的邻居,开始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科研生涯。

  2008年,他主持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被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省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2015年,他已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项,创建了我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三位一体”安全保护技术体系,创新了地方鸡核心系“快速平衡”育种技术。

  他就是引领我国地方鸡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发展方向,有着能让土鸡变成金凤凰美誉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

  学研结合: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中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

   生活照

  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双肩挑的高校教师,康相涛担当的角色不止一个,他的工作时间也永远排得满满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他在课堂上辛勤耕耘,是一名守责的教师;三分之一的时间,他在实验室潜心研究,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三分之一时间,他在全国各地的养鸡场奔波服务,是一名出色的家禽养殖专家。从留校至今,他已经工作30年了,这30年,他用默默的辛劳和付出,尽量把尽可能多的一分一秒投入到工作中,实现了当一名优秀教师、当一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当一名深受农民欢迎的农业专家的梦想。

  大家都知道,品种在动物高效、优质生产的众多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从国外引进祖代和父母代种鸡,引种耗资巨大。然而,世界一流的品种和育种技术是买不到的,“拿来主义”只能导致我们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被动局面,更不可能使我国家禽生产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展开真正的竞争。再者,我们也不可能依靠发达国家的育种公司针对中国家禽生产生态环境、工艺条件和市场需求来为我国培育最优化的品种,因此,康相涛认为必要的引进和学习是一定要做的,但要发展世界一流的现代家禽业,他更坚信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康相涛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利用我国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将15个地方特色明显的优异性状如黄麻羽、青黑胫、矮小基因、绿壳、粉壳等作为发掘创新点和保护利用点,培育出了青胫隐性白鸡、黄胫丝毛鸡、矮小型绿壳蛋鸡等8个表观性状突出、生产性能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特色品系,创建了12套制种与生产模式,可广泛应用于我国81个地方品种中51个青黑胫鸡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涵盖了我国优质鸡生产四大领域中的青胫黄麻羽鸡、丝毛乌骨鸡和优质土种蛋鸡三大领域。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21项,为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材料,对抵御外来鸡种入侵、防止我国地方鸡种质资源流失、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增效和养殖农户增收,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在青胫黄麻羽鸡领域,建立“青黑胫黄麻鸡制种方法”,培育出青黑或黄胫隐性白羽新品系,并作为防伪系配套应用,生产出的商品代鸡保持了地方鸡的肉质风味,保护了该系列鸡种生产的知识产权;在丝毛乌骨鸡领域,培育出分别含金、银色基因的丝毛乌骨鸡新品系并进行配套生产,商品代丝毛乌骨鸡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保护了我国特有的纯种白羽丝毛乌骨鸡种质资源;在优质土种蛋鸡领域,培育出国内外唯一的矮小型绿壳蛋鸡新品系,既发掘利用了绿壳蛋基因的显性遗传性状又充分利用了矮小基因降低饲料消耗,节省饲养空间,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的伴性遗传性状。

  本成果的核心品系已选育七个世代,培育具有自主产权新品系8个,已与合作企业一起在河南、广西、贵州、云南、湖北等老少边穷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建立青胫黄麻羽鸡资源群(参考家系),测定了包括生长发育、外貌特征、屠宰性状、肉质性状、生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等6大类157项性状指标,观测记录数据达13万个之多,为进行肉质性状的基因定位、基因组扫描等提供了良好的材料,从DNA水平破译密码。

  服务社会:推广科技创新成果

中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

   工作照

  “农业专家最终是要走到农民中间,为农民服务的,科技成果要上山下乡、要在老百姓和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康相涛常对团队同事们说的话,他也是这么坚持做的。作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专家,他深入基层,通过授课、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为企业、农民提供服务,推广新产品和新技术。

  作为第一主持人,康相涛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河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14项。这些项目和成果,获得鉴定或者获得奖项后,没有束之高阁,而是走进企业,走进了农家,成功实现了科研成功的转化与生产,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国家“863”项目“优质特色固始鸡、三黄鸡等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的研究,就取得了22项成果,培育出了9个新品系,组装出了9个配套系,使企业新增产值16.86亿元,新增利润8098万元;带动6447家农户共获利1.71亿元,很多农民实现了科技脱贫的梦想。

  康相涛有着浓厚的“三农”情结,有着一颗心系民生疾苦的赤子情怀。他经常不辞辛劳地深入农村基层,通过培训授课、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提供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许多熟悉他的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为“养鸡教授”。他指导不少农民实现了科技脱贫的梦想,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并因此被评为“河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第二届乡村青年科技文化节十佳科技名人”。

  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康相涛和他的团队正在着手建立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资源场和品种最全的地方优质鸡基因库,研究培育品质更优、更具市场前景的新配套系。在此基础上,在固始县、卢氏县和确山县建立2-3个万亩的规范化生态放养基地,放养600-900万只达到绿色产品或有机产品标准的精品肉鸡、蛋鸡。他还与合作的企业计划引导农户进入基地,解决3-5万名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优质鸡的培育及产业化的开发是康相涛在家禽育种方面走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他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三农”的经典之作。

  河南农业大学的“校地合作模式”引起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的关注,目前已经与25个市、县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300多个合作基地,直接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地带动了河南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涉农企业合作、扶助企业带动农民致富也是河南农业大学服务“三农”模式的创新之举。

  固始土鸡素有“中国土鸡之王”之称,过去多年却一直在信阳等地小规模养殖。从2000年开始,康相涛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他主持培育出的“青胫白皮固始鸡配套系”成为国内领先产品。多年来,康相涛带领团队与三高集团合作,主持培育出了固始鸡“蛋用”、“肉用”配套系以及矮小型绿壳蛋鸡等8个新品系,其中青胫白皮固始鸡配套系每年向社会推广6000万只。如今,“固始鸡”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土鸡品牌,三高集团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繁育供种企业。养殖固始鸡不仅成了当地不少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还辐射到了邻近的安徽六安、湖北麻城、红安等地,甚至包括云贵川等偏僻地区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都开始了固始土鸡的大规模养殖。

  卢氏绿壳蛋也是康相涛带领团队开发出来的优质产品。当时在卢氏县,绿壳蛋还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地步,不少人把绿壳蛋当成鸭蛋卖,价格比普通柴鸡蛋还便宜。1999年夏天,他和同事在卢氏县偏远的山区里一住就是半个月,不顾山路崎岖、蚊虫叮咬,他们走遍了大半个卢氏县。通过深入调查,他率先建议在卢氏县建立了首个绿壳蛋资源保护场,然后又坐着公交车从当地带回了517个种蛋,开始进行了艰难的选育,他亲自担任育种工作的“总设计师”。几番寒暑,他们选育出的纯种绿壳蛋鸡的比率达到98%以上。现在,绿壳蛋成了卢氏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一斤绿壳蛋的价格比普通鸡蛋贵两倍还多,中秋节、春节期间,绿壳蛋更是供不应求,过去无人问津的绿壳蛋如今成了当地的金蛋。

  这种校地企农的合作方式提升了学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优质地方鸡种质资源创新,该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可识别雌雄的丝毛乌骨鸡配套系,并且另有3个地方优质鸡种质资源为国内所独有。

  团队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中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

   工作照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康相涛所带领的团队就是一个“性格相容、理念相通、齐心协力、甘于奉献”的团队。团队现有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团队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分别毕业来自国内、外不同的院校,学缘广泛、专业互补性强、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梯队完善,具有较长的科研协作基础,团队凝聚力和创新力强。

  “忘我之心做事,感恩之心做人”。康相涛多年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1985年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后,一头扎进校畜牧站,开始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科研生涯。畜牧站既是他的工作第一线,也是生活第一线,家里的厨房就在牛舍隔壁,宿舍后边就是鸡舍,每天伴着鸡鸣而起,伴着奶牛的反刍声入眠。那时他既是站长又是工人,采购、养鸡、饲料加工样样少不了他。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经常和工人一起用架子车到十几里外拉上千斤的饲料,每逢刮风下雨就彻夜不眠照顾小鸡。正是这16年埋头鸡舍的实践积累,14年的科技创新和集成推广,30年的厚积薄发使康相涛创造了一个让河南土鸡变身“金凤凰”的神话——由他主持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

  近年来,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2项。国家级项目21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项,成果转化2项等,共到帐经费2700余万元。申请科技发明专利30项,获得专利2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6部,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7人。

  自2000年至今,团队已完成国家“863”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19项;目前正主持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4项;围绕家禽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和开发利用,申请了30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获授权21项;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收集保存地方鸡种质资源23个、引进品种5个;培育出河南省第一个蛋鸡品种——豫州蛋鸡“913”,以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青胫白皮、黑胫黑皮固始鸡配套系等8个新品系。正是有这样一批把科研当生活、把科研当事业、把科研当梦想的团队,才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优秀团队,而一项项成果的取得更是该团队成员辛勤汗水和努力拼搏的结晶。

  30年来,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他对待科研,孜孜不倦,不断攀登;对待学生,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对待农民,赤子之心,毫无怨言。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他也将一如既往地在教学、科研和道路上奋力前行,再创辉煌。

  后记

中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

   工作照

  郑州市东风路上有一座不起眼的院落,里面绿树叠翠,犹如世外桃源,而这里的“主人”却是2.5万只种鸡。

  监控室里,电脑屏上显示出每个鸡舍的画面。每栋鸡舍里都装有摄像头,24小时监控鸡舍里鸡的生活。

  鸡舍内温暖如春,一排排鸡笼搭成长长的山字形,一只只身披斑斓羽毛的鸡,或翘首顾盼、或引吭高歌、或低头啄食、或仰头饮水;一枚枚鸡蛋散落在鸡笼的铁网上,白色的、粉色的、褐色的,还有绿色的。

  这些千百年来在山林里觅食撒欢的土鸡,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30多年了。

  这些鸡每天吃着专家们配制的营养套餐,玉米豆粕中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应有尽有。

  这里便是康相涛教授和他团队的大本营,30多年的精心经营,已经拥有30多个鸡种资源,这些鸡种经过专家的选育、提纯、复壮,从这里犹如金凤展翅,飞向了全国各地,飞向了世界。

  他的家虽然已搬出了畜牧站,但他经常还来这里到鸡舍看一看。


供稿人:admi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