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张治军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25

  张治军,1958年10月生,河南济源人。博士,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中原学者、特聘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河南大学任教;现任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河南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中国摩擦学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张治军教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公道正派,无私奉献,为河南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教书育人德为先

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治军

   张治军教授陪同薛群基院士参观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治军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忘我热忱,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严慈相济,言传身教。在教学工作中能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既教书又育人,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赞誉。他常说,我的今天,就是学生的明天,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当老师是良心活,决不能误人子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2003年他招收的一名自学考试专科毕业的研究生(同等学历)薛孟军,由于原来基本没有上过化学实验课,基础差、底子薄、动手能力欠缺,同学讲文献他听不懂,自己更看不明白,非常苦恼,一度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放弃深造的想法。作为导师的张治军教授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不但对学生没有丧失培养的信心,反而主动找学生促膝谈心,现身说法,谈理想,谈人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取长补短,树立信心。他耐心地从基本概念讲起,手把手地教学。经过三年的精心培养,该生不但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而且其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Adv.Met》上发表。又如,2004级焦作大学专科毕业考取他的研究生的王伟同学,和薛孟军同学的情况类似,除了基础差、底子薄外,所学专业与报考专业又不相符,但在张治军教授的精心培养下,不但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发表了3篇SCI学术论文。

  除了在工作中对学生言传身教外,张治军教授在生活上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帮助也能做到无微不至、身体力行。2003级研究生周惠同学,早年丧父,母亲下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可房漏偏逢连阴雨,2004年11月,她患重症肌无力症,病情发展很快,由于服用激素出现股骨头坏死,若不及时治疗,有面临截肢的危险。要治疗,就需要一大批费用,这对一个风华正茂、家庭经济窘迫的女学生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难以承受。张治军教授得知此事后,动脑筋,想办法,一边耐心地安慰她们母女,一边积极为其联系医院,检查治疗,同时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带头和实验室师生一起为周惠同学捐款两万余元,使其疾病得到了及时治疗,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2005级学生黄晶晶同学,2007年突发心肌炎,生命垂危,济源市医院无法治疗。为了挽救学生的生命,他在积极联系郑州医院的同时,为了不耽误时间,不等学生家长的到来,连夜驱车赶到郑州,大夫说,若再耽误几个小时,人就没救了。由于治疗及时,不但病情得到了控制,而且身体恢复正常。2005级博士生曹智同学2009年突发肠梗阻,也是在张治军教授的直接关心、帮助下,疾病得到了及时诊治。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们常说,老师不但给了我们学术生命,而且给了我们生的希望,有这样的老师是我们三生有幸,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终生的楷模。鉴于他多年的业绩,2011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二、潜心科研硕果丰

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治军

   张治军教授在江苏油田指导施工(左一 )

  张治军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1项,国家高技术项目(86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重点及人才项目5项,横向研究课题5项,省科技厅鉴定项目10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厅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河南省优秀论文奖数十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件,产业化6件,主编专著1部,参加出版专著2部。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他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率先在国际上将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应用于摩擦力的研究,对纳米尺度表界面化学反应开展了深入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可反应性纳米微粒的微观反应机理,建立了反应模型,在包括JACS、Adv.Met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06篇,被SCI引用2000余次;对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表面功能化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采用原位表面化学修饰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在有机介质中有良好分散性的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氟化物等纳米材料,以及可进一步参与化学反应的可反应性纳米微粒,提出了表面修饰纳米微粒形成的反应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反应模型。发展了可进一步参与化学反应的可反应性纳米微粒的制备新技术,系统研究了多种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提出了在纳米尺度下影响润滑抗磨效果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固体微粒本身的晶体结构,而是固体微粒与摩擦副形成的“微区固溶体”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实验支持,并在国际上首先将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及涂层材料应用于摩擦学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该项研究结果不但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而且作为主要内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治军教授开发了多种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技术及应用技术,重点解决了表面修饰纳米微粒的原位反应装置及分离纯化工艺和设备,采用该技术生产的纳米材料在介质中有良好的分散性、化学稳定性和重现性。其中油溶性纳米铜合金是国家“863”计划资助课题“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的目标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产品在摩擦过程中受温度的诱导而在磨损表面形成修复层,具有良好的自修复、节能、抗磨、降噪等功能,适合于解决多种机械设备在多种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磨损和养护问题。它的产业化有效地提高了我国高品质润滑油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已有多个润滑油脂生产厂家采用该产品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1年12月河南大学与南通众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南通市签署“油溶性纳米铜(合金)相关专利权及生产技术”转让合同,转让金额1260万元。另外纳米聚硅减阻增注剂系列产品是专为低渗油田的石油开采研制开发的一种减小水流阻力、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纳米材料,目前已在胜利油田、江苏油田、长庆油田等低渗透油田试用400口井次,有效率达908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望近期在全国各油田推广使用。该项目也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资助。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鉴定科技成果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件,完成了6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其中3项已分别转让给胜利石油化工集团、江苏汇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济源济高化工有限公司生产,1项由河南大学所属企业—河南王屋纳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所开发产品的推广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中原学者”的同时,又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殊荣。

  三、无私奉献搞建设

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治军

   张治军教授与研究生合影留念(后排左三)

  实验室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1999年10月27日,实验室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建设,不但圆满地完成了实验室建设任务,而且由于成绩突出,除奖励实验室建设费1300万元,2001年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豫科条【2001】55号文件批复,实验室被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大学省级实验室零的突破。2004年12月22日实验室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2005年1月12日正式开放运行。2003年12月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的立项建设不仅仅是我校部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也促进了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学科发展。2007年6月12日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

  2003年3月2日,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实验室组建,实现了河南大学在省级工程中心建设上零的突破。中心经过近三年的建设,于2005年11月9日竣工,2006年4月28日顺利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的验收,正式运行。工程中心的运行,不但解决了河南大学化学、化工类学生的工业实习问题,也为学校化学、化工类科研成果的小试、中试及工业放大提供了设备、场地保障。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组织申报了教育部工程中心,2010年3月获批组建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4年组建了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省发改委)。

  十余年的实验室建设,让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由满头青丝变成了两鬓斑白。特别是组建工程中心的10余年来,他舍家离口,长时间工作在工程中心的工地上,白天当监理,晚上搞科研,干活不计时,吃饭不论点。把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实验室建设,献给了实验室,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这对于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来说,真可谓无私奉献。

  由于业绩突出,实验室于2007年获河南大学“2001-2006年度先进实验室”;2007年获河南大学“科研突出贡献”集体奖;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实验室“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获河南大学“先进实验室”;2010年获“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四、科学发展重人才

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治军

   张治军教授正在办公

  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发展的源泉和保证。他十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学术群体工作,先后从中国科学院及高校引进院士3人,特别是通过他的努力全职引进党鸿辛院士,为实验室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国外及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引进7位“黄河学者”特聘教授和校特聘教授,从国外、中科院和“985”高校招聘优秀青年博士十余人。先后派出8位优秀青年博士到国外学习,2位到香港进行深造和合作研究,不但提高了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素质和研究实力,也为实验室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

  在他的培养带领下,实验室不但拥有了3000余万元的现代化仪器设备,而且形成了一支学科、职称、学位、年龄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研究队伍,该队伍已经具有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课题、解决纳米材料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


供稿人:admi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