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摩擦学对普通人来说却是陌生的。在材料的干摩擦、材料磨损与防护研究中,张永振致力于在“陌生”和“日常”中寻求理论突破和工程应用,为我国冶金、电力、铁路、航空航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贫寒家庭出英才
张永振参加亚洲摩擦学大会
1963年,张永振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一个贫寒农家。虽然父母不识字,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供孩子上学。
张永振读小学时上的是农村常见的复式班,小小年纪的他跟着“同学”的步伐四年读完了小学。之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到乡里读中学。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5岁的张永振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当时正在地里割草的他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而当年全乡只考上了3个大学生和20个中专生。
带着简单的行李和80元钱,张永振走进了大学。“以前哪见过这么多钱?”他非常清楚,这80元是父母辛苦攒下和亲戚邻居3元、5元凑起来的。之后,张永振很少再从家里拿钱。每到假期,他不是到火车站拉沙,就是跟着亲戚、兄弟到处打小工挣钱,一个假期能挣够一个学期的30元生活费。
大学毕业,19岁的张永振被分到西安一家工厂工作。一年后,他考取了母校的研究生。1996年至1997年,张永振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并被评为国家出国留学先进个人,受到胡锦涛的接见。他勤学不辍,2002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张永振完成研究生学业,离开家乡来到河南科技大学工作。在这里,从带学士到带硕士、带博士,他过足了“老师瘾”;从29岁晋升副教授,32岁晋升教授,他一路“破格”;从河南省学科带头人、杰出科技专家、特聘教授,到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张永振一路走来收获颇丰。
26年来,张永振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他现任河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历任科技处处长、教育部摩擦学与材料防护工程中心主任、河南省材料摩擦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国摩擦学会副主任委员、摩擦学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耐磨材料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表面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铸造学会理事等。他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973计划函评专家,是《摩擦学学报》、《中国表面工程》、《润滑与密封》、《铸造》等杂志编委。
三尺讲台育栋
张永振与李克强合影
梁大学讲台一站就是几十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的张永振,对如何做个好老师有着独特的见解,对引导学生也有自己的妙招。
“站稳讲台,再做科研。”教学与科研如何协调是许多年轻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张永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形象地说,当一名好教师,是保证每天都能吃上饭;做科研,是每天有肉吃。如果讲不好课,站不稳讲台,那他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肯定也不行。即使做科研,肯定也做不好!
大学生如何度过宝贵的大学时光?张永振的话语中透着急切。“大学里的课很多,要学的知识也很多,但真正用到以后工作中的知识也许只有10%。可是你怎么知道哪10%有用呢?要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学习时要宏观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把基础打好。尽量让自己的兴趣点多一点,知识面宽一点,这样做科研时思维才不会受限,思路才会更宽。”有些同学抱怨所选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张永振教授说:“无论你选择了哪个专业,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只要你能够钻进去,都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像我们常说的‘行行出状元’。虽然当初你在选专业时当不了家,但是你可以做主学好所选专业。”
张永振对学生既严格又宽松。张永振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要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他说,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不会爱他人的;做事,要能踏踏实实做实事、做小事,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不要整天怨天尤人;做学问,科学研究是个探索的过程,学术道德是高压线,任何学术不端都要遭到唾弃。张永振对学生宽松,放手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他帮助学生找一个好的选题,在保证实验经费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他说:“就是放着羊吃草,瞄着,看着,别牵着!”
科学研究结硕果
张永振陪同徐济超省长参观实验室
“干什么事儿自己不当家,把事儿干好自己能当家。”虽然上大学时学习材料专业是“被选择”,虽然能用罐头盒做插座的他更喜欢无线电,但张永振依然把自己的精力和热忱交给了摩擦学研究,把“被选择”变成了“我喜欢”,并“干好了事儿”。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间的摩擦、润滑和磨损,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的一门边缘学科。长期从事材料的干摩擦、材料磨损与防护研究工作的张永振,先后主持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项、面上项目13项、973计划专项2项、国家重大军工专项4项、铁道部重大攻关项目以及河南省杰出青年、河南省杰出人才等科技项目4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0余篇,他引380篇次。
在材料干摩擦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学术积累,张永振和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材料干摩擦配副速度-接触压力(PV)突变特性理论,完善了金属材料摩擦学的理论体系;干摩擦系统对环境条件自适应特性的学术观点,是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金属材料干摩擦的基础研究的核心创新内容;材料干摩擦学特性表征与研究方法,解决了高速铁路制动系统、飞机关节轴承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有关技术难题;依据服役条件的干摩擦副配副选材原则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为我国铁路提速作出了贡献;复杂环境条件下材料干摩擦学性能的调控途径研究,得到国家973项目专家组的高度重视;极限条件下的摩擦副寿命评估技术,已应用于我国飞机型号项目研制中。
张永振生活照
“做科研是钻研的过程,急功近利不行。”张永振认为,科研要有所收获,要具备三点:能坐冷板凳、有支良好的团队和了解国家需求。他说,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老是凑热闹什么也干不成”。张永振现在依然保持着“闭关”的习惯。“一个人再怎么优秀,再怎么能干,如果没有一个团队的合作来支撑,是很难作出成果的。而且,人们更愿意与有奉献精神和吃亏精神的人合作。”张永振特别强调科研团队的重要性。张永振的科研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很紧密,他说,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和发展方向,可以让自己的科研不偏离航道。
目前,张永振在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和铁道部、国防部以及总装备部装备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以高速列车、航空型号与武装系统为研究背景,进行材料高速摩擦学特性、载流摩擦学、步进摩擦、磁场摩擦等多功能摩擦副的耦合理论及摩擦学特性等方面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研究工作。同时,他希望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深度与研究水平,使所在团队的依托平台——由教育部摩擦学及材料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