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王复明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07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来自郑州大学的王复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近30年,王复明针对国家基础工程设施安全保障重大需求,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潜心研究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广州地下管道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加固和应急抢险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了基础工程“微创”修复知名专家。

  矢志不渝 十年一剑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他提出了基于系统识别原理的层状结构反演方法,构成了反演理论突破性进展,对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美方希望他长期留下,但王复明却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一直期盼着早日回国投身于高速公路建设大潮。1993年4月,项目一完成,他就立即带全家回国。

  回到母校郑州工学院,科研条件可谓“一穷二白”。王复明要继续从事反演理论与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缺少无损检测试验设备。没有设备只能“纸上谈兵”,而购置一套动力无损检测系统需要16万美元。他向有关部门和企业写了一份又一份科研项目建议书,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哪个部门和单位,要一下子给他这个刚从美国归来的年轻人解决16万美元的试验设备用于“冷门”课题的研究,谈何容易?

  王复明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养护维修必将面临严峻挑战,开发推广无损检测病害诊断技术势在必行。为了早日走出没有试验设备的困境,王复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筹钱解决试验设备问题!他说服家人拿出了全家所有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了60万元银行投资贷款,终于凑齐了设备款。试验设备一到,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争分夺秒地在高速公路上做现场试验。从1994年到2004年,他和团队拉着检测车从省内到省外,冒着严寒酷暑,遭遇多次险情,无偿检测公路1.6万公里,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层状结构电磁波和动力波反演理论,开发了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成果逐步在全国推广。他不仅成为我省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而且成了国内公路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

  病险工程 医术高超

  长期积累的大量试验数据使王复明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各类病害了然于心。由于这些病害具有隐蔽性、多变性,长期依赖“开膛破肚”式的维修方法,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影响交通、污染环境。他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结构及病害特点,提出了无损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相结合的非开挖维修新理念,开发了高速公路隐蔽病害诊治系统技术,为处治基层脱空、唧泥翻浆等疑难顽疾开创了新途径。

  这项技术首先对公路进行无损检测和隐蔽病害诊断,然后利用高聚物精细注浆技术进行针对性修复,在填充脱空的同时排除积泥积水,修复一处病害只需半个小时就可恢复通行,避免了开挖维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07年,河南省交通厅结合京港澳高速公路安阳至新乡段专项维修实施该项技术示范工程。该路段车流量大,重载车多,病害严重。采用该项技术,80天内处治病害2.4万处,一次性处治完好率达95%,比传统开挖式维修方法节省工期75%、节省经费53%。验收专家认为“是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典型范例”。此后,成果在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山西、云南等省高速公路维修工程中得到推广,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高速公路病害诊治技术的突破并没有让王复明止步,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攻克堤防、土坝及地下工程渗漏防治技术难题。

  针对我国病险堤坝防渗除险迫切需求和传统技术存在的不足,王复明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基于非水反应高聚物的土质堤坝柔性防渗理念,揭示了高聚物材料在土体及水体中的扩散机理,发明了土质堤坝柔性防渗薄墙和地下工程涌水封堵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多项核心发明专利的技术体系。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等重大工程及病险水库防渗除险。2014年,该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地下管道灾变防控与非开挖修复是王复明近年来取得的另一项突破性成果。

  我国大量地下管道年久失修,渗漏问题突出,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导致城市道路坍塌事件多发。王复明提出了基于高聚物注浆的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新方法,开发了高聚物水下复合注浆技术,解决了地下管道渗漏脱空修复、涌水涌沙封堵、沉降管道顶升等技术难题。广州市某排水管道出现严重渗漏、开裂和沉降,造成多处路面坍塌。管道紧邻居民楼和通讯电缆,传统修复技术难以实施。采用该成果不仅解决了地下管道涌水涌沙封堵难题,而且成功提升沉降管道28cm,使停止运行16个月的管道恢复通水。鉴于王复明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

  从高速公路到堤防大坝,从隧道到地下管道,从反演理论、无损检测、高聚物注浆到渗漏防治、非开挖修复和应急抢险,王复明围绕水引发的工程灾变防治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展开了近30年的持续研究。不仅开创了交通、水利及土木工程与新材料、新技术交叉融合的学术方向,而且实实在在地破解了我国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面临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

  心系民生 乐于奉献

  “国家需求”是王复明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将成果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是他不懈的追求。他常说:“要把心放在安全上,把论文写在工程上”。

  王复明从事的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工作,不但条件艰苦,而且经常面对险情,但他却不辞劳苦,不畏艰险,长期坚持投身于工程现场第一线。也许是40年前高中刚毕业就参加“75·8”抗洪抢险的记忆太深刻,每年到了汛期,他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时刻密切关注水情,多次志愿带领团队参加救灾。2010年8月,我省白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他连夜赶到了最危险的唐河段,带领团队4天4夜抢修渗漏和管涌80余处,保障了高险堤防安全度汛。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机场道面隐蔽病害诊治、堤坝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等技术难题逐一被攻克,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工程医生”。每当接到工程抢险抢修电话时,他总是力争第一时间到达抢险现场,展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0多年来,王复明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凭着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艰苦拼搏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多次受到国家和我省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获河南省科技功臣、中原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河南省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1年,他荣获我省科技工作者最高荣誉——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5年,他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供稿人:admi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