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聚焦全国科普日:信息化织就“科普网络”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4-09-22

  “创新发展,全民行动”。从9月的第三个周末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为期一周的科普日活动。今年的科普日,因为网络科普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科普内容丰富多彩而显得别具一格。“科普信息化”,成为2014年全国科普日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

  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约80%。发生在虚拟空间的那些活动,更为精彩。

  线上与线下活动的“无缝接驳”,显现出让一部分线下活动成为网络活动“精选”的趋势。

  全国各地科普场所之间的互动,成为一抹前所未有且引人注目的亮色。

  近100个微信公众号,通过推送知识、开展网络竞答,以及发布二维码等形式,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

  科普日牵手“e时代”

  金秋时节,在位于北京市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中国科技馆新馆,2014年全国科普日各项活动可谓争奇斗艳。这项已经走过10年的品牌科普活动,今年在内容上进行了一番重大调整:除了着力反映国家科技成就外,更为重视来自民间的创新创造成果,乃至来自普通社会公众的“草根”创意。由“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改变生活”“创新在我身边”和“创新圆我梦想”4部分内容组成的现场活动,采用嘉年华形式,让公众现场参与,体验科技创新的乐趣。

  但在这些实体展示之外,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有相当一部分重头戏被安排在了网络上,或者以线上活动“落地”现场展示的形式进行。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组织发动和公众参与方面,都具备网络化、信息化的特点。相比于往年,中国科技馆的实体展区面积和展品数量仅有少量增长,而且为每个展品和活动项目都设置了二维码解说词,以便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得扩展的知识信息。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科普日重点活动,则比去年增加了约80%。发生在虚拟空间的那些活动,更为精彩。

  登录中国科协官方网站的全国科普日网页,一个名为“今年科普日活动去哪儿”的链接便会映入眼帘。点击进入这个页面,一幅中国地图随即呈现在你面前。移动鼠标点击某一个省份,地图就会微微颤动,而后便会列出这个省份今年全国科普日期间的具体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信息。

  相比于纯粹的文字查询检索,以地图来展示活动信息的方式显然更为直观。而这套系统的引入,正是网络发展影响科普日活动的一个缩影。在以往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受制于网络带宽,网络传播渠道通常只被用来发布图文信息。但在今年,视频播放、互动游戏乃至远程视频互动等传播手段,都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而得以实现。今年科普日期间,中国科技馆举办的“青少年科学体验活动”,就设置了大屏幕,以网络播放的形式,展示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官方网站上的学生获奖作品。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喜欢的作品现场投票、“点赞”。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仿佛在2014年秋天迎来了一个爆炸“奇点”。稳定而高效的3G网络,以及传输速率更高的光纤宽带,为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与网络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线上线下活动“无缝接驳”

  互联网令全国科普日活动丰富多彩,而线上与线下活动的“无缝接驳”,则显现出让一部分线下活动成为网络活动“精选”的趋势。或者说,一项活动可以首先在网络上“热场”,再将“戏核”拿到线下的全国科普日各场馆现场,并通过网络直播,广泛传播活动现场情况。

  2014年的“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就是线上线下科普活动“无缝接驳”的典型例子。这项赛事分为“创意作品”和“科普实验”两个单元,后者还分成数据传输、风能利用、安全保护等3个命题。按照赛事组委会的要求,所有的参赛选手都必须通过大赛官网进行网上报名,经过网络初赛后,进行线下复赛和在中国科技馆进行的决赛。其中,北京赛区的复赛,就在今年全国科普日中国科技馆中进行,参赛选手现场制作和展示自己的研发成果,同时进行网络直播,让这项活动在线上和线下紧密结合。

  以“创意新生活,智慧大比拼”为主题的“2014公众创新擂台”活动,同样是“无缝接驳”的经典。这项活动的内容,让全国各个省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易于公众参与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职业病等。全国各地的公众选择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活动官网提交解决方案。根据网民对这些方案的投票结果,得票最高的前20名选手进入北京训练营,接受专家团的指导、培训和包装;而其解决方案也以实物或图文展板的形式,在全国科普日中国科技馆现场进行展示。最终,这20位选手中有10位进入“创新擂台”总决赛,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进行线下的“终极PK”。

  织就看不见的“科技馆体系网”

  一个中学生和一个中年汉子,分别站在两套kincet动作捕捉系统前,摆出航空母舰上指挥飞机起飞的“走你”动作;与此同时,他们眼前的屏幕上,显示出了对方以及另外三个人的动作;而在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模型上,一架模型飞机已经腾空而起。这种虚拟“指挥”飞行的体验,已经称得上是奇观。但如果告诉您,这五套kincet动作捕捉系统分别位于不同的城市,而航空母舰模型位于中国科技馆新馆,您或许就会感到更为震惊。

  在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期间,全国各地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与中国科技馆的互动,也成为一抹前所未有且引人注目的亮色。通过宽带网络和3G移动互联网,今年的全国科普日首次引入了“远程音视频互动轮巡”,也就是在北京的中国科技馆,与20家地方科技馆、5个地方主题巡展和5个科普大篷车同时联合在线互动,让全国各地的观众参与异地的科普日活动。或者说,运用类似于Skype网络视频电话会议的方式,北京科技馆和所有的30个外省科普单位之间,都可以实现类似央视春晚“海外拜年”那样的效果

  工作人员介绍说,北京与全国各地活动现场的连线,也为一些基于网络进行的互动科普游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举例而言,通过kincet动作捕捉系统,身处不同城市的人们可以进行像“指挥”飞行那样的独一无二的游戏。5名位于不同城市的参与者,可以分别做出一个指挥航母飞机起飞的动作,并通过网络沟通彼此的角色和手势。只有5个人的动作全部符合标准,北京活动现场才会放飞一架模型飞机。

  全国各地玩转网络新媒体

  全国科普日“科普信息化”的趋势,不仅体现在中国科技馆的各项活动中。在全国各地,很多科普场馆都利用时下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全国科普日活动之中。

  在上海市的数十家科普场馆里,再度出现了花花绿绿的一对对“大脚印”。这对“大脚印”作为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的标志,曾在去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成为网络互动活动“寻找脚印”的核心。当时,人们只需要找到脚印LOGO的贴纸标志,并与之合影,并在微博上以指定格式发布,就可以获得一张主会场的电子门票。今年,这些“大脚印”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职能。

  同样是在上海,闵行区科委和科协打造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科普场馆”,并与闵行科普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四位一体”。“移动科普场馆”将闵行区内各个科普教育基地的展厅“搬到”了移动平台上,市民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展厅,观看那些难得一见的展品,还可以通过手机,与各个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互动。

  对微信公众号的大规模运用,也是今年全国科普日基层活动的一大亮点。在《2014年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指南》中,以“微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我们就会发现,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各个城市,大批由当地科协、科委、学(协)会组织、科技媒体及科普场馆申请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已经在过去的一年里,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并向各自的“粉丝”推送种种科技新知。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期间,有将近100个微信公众号,通过推送知识、开展网络竞答,以及发布二维码引导公众“扫一扫”等形式,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苏州市姑苏区科协和淮安市清河区科协等单位的微信公众号,甚至就选择了今年的全国科普日作为自己的“生日”。在山西、河北等省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而不易开展实体活动,微信更是成为至关重要的科技传播渠道。 (光明日报记者 胡其峰)

来源:光明网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