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通知公告 工作通知公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意见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2-12-27

 
各省辖市科协、气象局、科技局:
    气象科普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科技、科协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将气象科普工作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为重点,普及气象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应用了解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做好气象科普工作,面向公众普及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气象灾害等科学知识,对提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公众防灾避灾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保障人民幸福安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豫政办〔2011〕130号),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深入推进气象科普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合作、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全面落实《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任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品牌;持续深入地推进气象科普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事业,为增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面向需求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和科学普及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升能力,实现气象科普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建立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覆盖城乡、全方位、立体化的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机制,不断扩大气象科普工作的受众覆盖面,显著提高气象科普受众均等化程度。
    部门协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各部门、各行业的科普资源和传播渠道,发挥各自优势,把气象科普工作融入到本地、本部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过程当中,形成科普工作合力。
    创新机制的原则。动员和激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气象科普工作,推动气象科普与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公益性气象科普事业与经营性气象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不断增加对气象科普工作的多渠道经费投入,形成气象科普社会化工作格局。
   (三)发展目标
    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政府推动、部门合作、全民参与、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管理顺畅的气象科普工作新格局。气象科普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气象科普资源更加丰富,气象科普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和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基础,增强气象科普的公共服务能力
   1.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气象科普基地的综合实力
   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普场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在各级科普场馆中增设气象科普展区,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增加气象科普教育内容,不断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技传播与普及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气象台站气象科普基地(展室)建设的规范化水平。依托天气雷达站建设具有气象特色、科技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气象科普场馆。依托基层气象台(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科技示范园建设气象科普场所。在全省中心城市、科普示范社区、中小学校,建设社区气象科普室和红领巾气象站。
   2.丰富气象科普形式,提高气象科普创作水平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作,充分发挥气象科普产品在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行政引导、政策支持、项目带动、河南省科普成果奖评选等多种方式与手段,以社会公众气象科普实际需求为引领,积极创作内容准确、通俗易懂、情趣高雅、形象生动的文字、图片、音像、影视、模型等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高品位的气象科普作品,不断提高气象科普作品的创作能力,使气象科普产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公众更为喜闻乐见。推动气象科普产品库、项目库、专家库建设,建设省级气象科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对气象科普资源共享与服务,不断增强气象科普综合实力。
   3.加强气象科普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
    以不断丰富科普资源为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在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气象科普任务,鼓励和支持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将气象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和科普能力。积极探索科研成果科普化模式,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素材、科普影视、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
   4.打造气象科普精品,提升气象科普品牌影响力
   将“3.23”世界气象日科普活动、气象科普进乡村活动、校园红领巾气象站建设、河南省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安全常识系列科普图书、气象为农服务系列科普作品等科普载体逐步打造成全省气象科普的知名品牌。以每年“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为契机,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气象科普工作。
   5.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提高气象科普传播能力
   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和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图书和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积极推动广播、电视等媒体制作气象科普节目,增加播出时间。推动新闻出版单位增加气象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在综合性报纸增加气象科普的内容和版面。进一步加大网络气象科普能力建设力度,强化网络气象科普载体建设,在科普网站开设气象科普专栏,开通科普微博,在各主流网站加大对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切实增强气象科普的传播能力。充分利用全省的科普宣传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科普活动室、科普大篷车、《河南科技报》、《农家参谋》等公共资源,积极推进气象科普产品进学校、进乡村、进公交、进列车、进社区、进企事业。
    6.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气象科普队伍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工作,促进专职和兼职气象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在气象科学普及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发展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鼓励高校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对气象科普人员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准确把握社会公众需求能力、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能力。
    (二)突出重点,做好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1.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加强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推进农民气象科学素质试点村建设,把气象科普素质教育纳入国家“基层科普行动服务计划”、河南省“三创一带”活动和“千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把气象科普融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要通过农网、党员教育先锋网、星火网、“三农”网络书屋、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网等相关农村信息化平台以及气象科普图书、挂图、宣传栏、板报、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形式广泛传播气象科普知识,使气象科普辐射乡村、惠及农民。要充分利用各地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和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动气象科普知识下乡、进村、入户。
    2.强化中小学生的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工作
    利用学校教育主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气象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知识读本,同时通过组织知识竞赛、青少年气象夏令营以及气象科技兴趣小组等开展科普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做好城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通过与街道(社区)共建方式,建设气象科普示范社区,配备社区气象科普宣传员,加强城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建立气象专家进社区科普授课制度,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需求居民群体,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普活动,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增强对各种气象事件的正确认识能力,增强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积极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自觉性。
    4.加强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
    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气象科学素质培训。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等公务员培训机构,利用机关学习、各类会议等,针对当地的气象热点和各级领导关心的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等问题,组织专家报告,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的影响力,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三)部门合作,形成推动气象科普发展合力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把气象科普工作融入到本地、本部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资源优势,推进气象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当地相关工作计划、摆上工作议程。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气象科普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级气象部门、各类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在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普及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气象科普的社会化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社会各界通力协作的气象科学普及工作体系,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的良好环境。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气象科普工作责任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推进气象科普工作作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明确专人负责气象科普工作,把气象科普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2.加强指导督导,不断完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
    加强对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科普作品创作等工作的指导。结合部门、地方实施纲要的专项督促检查工作,对各地气象科普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强化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对已经建成并符合标准的气象科普场馆命名为省科普教育基地,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各级气象部门要进一步理顺气象科普工作与气象科研、气象业务、气象服务以及气象宣传的关系,完善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促进气象科普工作的协调发展。
    3.完善投入机制,争取多渠道、广范围的支持
    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普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气象科普经费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落实气象科普相关建设任务,保证气象科普创作和科普工作的开展。各级气象部门要设立气象科普工作经费,各级科技、科协部门要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当地科普工作计划,并予以经费支持。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气象科普工作,鼓励和动员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气象科普工作,逐步建立公益性气象科普事业与经营性气象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
    4.加强沟通交流,不断提升气象科普工作整体水平
    要不断开阔气象科普工作视野,拓展、创新气象科普工作思路,主动加强部门间、单位间的沟通,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组织的有关计划与交流,结合实际,学习和借鉴科普工作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气象科普工作的整体水平。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