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自主创新支撑发展惠民生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2-09-27

  

  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鸟瞰。资料图片

  

  2012年6月16日,甘肃酒泉,神九升空。李 晨摄(CFP供图 )

  神九飞天,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展示“中国精度”;

  蛟龙入海,载人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刷新“中国深度”;

  天河横空,跃居第三十六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首,彰显“中国速度”……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世界瞩目的“中国精度”、“中国深度”、“中国跨度”、“中国速度” 背后,是我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国优先发展科学技术,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支撑发展惠及民生,中国智慧引领现代化巨轮大步前行!

  科学决策

  国家战略驱动创新发展

  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征程。

  面对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和国际上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的巨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于2006年1月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发布了国家科技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

  自此,党中央、国务院把科学技术置于优选发展的战略位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铿锵有力——

  持续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从2006年的30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42%提升到1.83%;

  大力保护知识产权。2008年6月,国务院把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强力推进科技重大专项。自2007年开始,大型飞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16个科技重大专项陆续启动,加快研发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2012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凝聚着中国智慧的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决策,极大凝聚了全社会的创新共识,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硕果累累

  自主创新支撑发展改善民生

  10年来,广大科技人员奋勇攀登、潜心攻关,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捷报频传,为支撑发展、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基础研究取得诸多重大突破,有些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家周琪和高绍荣等人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证实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道路:新型铁基超导材料,将我国凝聚态物理研究推向最前沿;中微子振荡新形式的发现,拓展了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统计结果显示,10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跃居世界第二。

  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65纳米介质刻蚀机,比世界上最先进设备的芯片单位投资产出量高35%—50%,成本降低30%—35%,显著提升了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不仅使我国的移动通讯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更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条。

  更为可喜的是,华为、中兴、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联重工、中芯国际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不仅推动“中国制造”快速向“中国创造”转变,而且走出国门、光耀世界。

  科技改变生活。自主创新的累累硕果,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生命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大显身手,显著提升了百姓生活质量。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在国际上持续领先,不仅增强了中国人粮食安全,也为非洲、亚洲的贫困地区送去“救命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扩大到95%以上;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攻克,使我国提前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高原铁路;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架起了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动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

  人才济济

  自主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创新是智慧的竞技场;科教兴国,人才为本。200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技部、人保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院所,从城市到企业,围绕人才的培养引进,纷纷出台了含金量颇高、操作性很强的政策措施,为各类人才搭建起大展宏图的舞台。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今天的中国,人才汇聚、专家云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本土创新人才年龄日益优化、队伍不断壮大。袁隆平、孙家栋、王永志、王振义、吴孟超、李振声等老一辈科学家老当益壮、攀登不止,依然默默耕耘。

  青年才俊不断涌现,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在中科院庞大的科技队伍中,4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60%;在载人航天科研队伍中,骨干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美国为50岁左右,俄罗斯则高达60岁左右。

  海外高层次人才源源归来,成为人才强国浪潮中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千人计划”自2008年实施以来,已引进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2700多名。海外领军人才的回国,带动了一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回流,极大充实了高校院所和地方、企业的创新队伍,人才质量显著提升;一大批以“千人计划”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正迅速崛起,成为高手集聚、成果迭出的科技重阵。

  百川汇海,有容乃大;“土”、“洋”激荡,风光无限。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接近4000万名,位居世界首位。

  先行先试

  自主创新释放更大活力

  完善而具有活力的科技体制,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1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现代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成功尝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探索,创新活力空前释放。

  经过几年的酝酿准备,我国现代科研机构的改革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于2005年底挂牌亮相。北生所自成立之初就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学人治所的管理机制、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学术自主的研究机制、匿名的国际同行评估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截至今年8月,北生所的科研人员仅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就发表高水平论文近30篇,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支劲旅。

  如果说北生所是科研机构改革的成功范例,那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1+6”科技新政,则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探索。2010年,中关村针对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弊端和政策障碍,开始推行“1+6”改革:打破按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旧格局,搭建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突破现有政策制约,实行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改革等6项创新政策。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研发型科技企业近4000家,比往年增加近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

  与此同时,其他创新单元的改革也风生水起。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火车头,中科院先后建立了29个育成中心、与地方合建14个研究所,成为引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策源地。作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两只领头羊,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创办了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在人才制度、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和地方相继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助推企业加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密切相互促进,不断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许多地方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措施,不断拓宽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在这些政策的联合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中国巨轮正乘风破浪,书写更为壮丽的“上天入海”新辉煌,激荡起更加壮美的浪花!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