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科技日报:科协年会上众院士呼吁建设科研诚信长效机制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2-09-11

  “科学道德不仅是规范的问题。科学本身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今天在石家庄召开的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说,“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别的。如果别的因素掺和进去,必然带来相应的严重道德问题。”

  中国科协在第十四届年会召开前,照往届惯例举办了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会上发言的学者肯定了学术制度建设近几年的进步,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强调科学文化与诚信的重要。

  建设文化的重要,不下于建设制度。“现在大学决策层重视建章立制和规范教育,查处各种失范问题,院系层面也注意学术导向,但这些举措的效果在衰减。”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发言指出,“教师对规则都是熟悉的,但急功近利的态势并没有根本扭转;学生经过教育后知晓规则,但每年还是会发现有作弊现象。”胡海岩认为,各大科学机构的努力,以及媒体对学术不端的曝光批评,都对学风建设有正面作用。“但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各种坑蒙拐骗,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依然对师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大环境的问题,是森林中的大气、水和土壤影响树木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发言说,“根本上,学术氛围乃是学术界的价值观、人生观问题,是追求什么价值、目标的问题。两类不同的学术环境对比是鲜明的。”杜祥琬表示,一类文化,是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为目标,人们关心学术,欣赏优秀的创新的学术成果;提倡独立思维和创新;肯坐冷板凳,时间和精力集中于研究,互相尊重,善于协作。而另一类文化,是“单位追求排名;个人追求利益;关系学充斥;时间精力花在运作包装、应付评估;无诚信可言,自慰‘社会都是这样’。”美国欧道明大学心理系教授菲利普·莱朗斯同样强调“气候”和文化的重要性。“即使有很严格的政策,依然会有人钻空子。”莱朗斯说,“‘大气候’和老板的偏向,会影响到实验室学生的决定。”他认为,文化是人们是否做出不端行为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的改变需要很多年。

  “诚信教育从师长开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提到,该校曾给学生下发问卷,如果发现身边的老师或同学有学术不端行为,会怎么做。结果是,63.3%的学生选择“私下跟他讲讲”;28.8%的学生表示“不会向任何人提及”;只有7.38%的学生选择举报。胡海岩也提到自己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校长时的事——一位学生被当众问到,同寝室的人偷了自行车该怎么办。他回答说:“不吭声”。而大多数学生也赞同他,表示自己不会举报。胡海岩展示了自己在哈佛学习时拍下的照片——“挂在教室黑板前方的警示写着:‘我以学生的名誉担保,我在作业和考试中不接受和不给予别人任何帮助。’”胡海岩认为,中国的诚信教育应该在幼儿园和小学就开始。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认为,有些中国特色的学术不端,反映的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我参加国内科学项目的评审。无一不是这样:被评审的都知道评审专家。电话、短信到处飞,要求照顾。”付向东说,“很多院士不是不想主持公道,但是架不住人情。”“学生让写推荐信,老师忙,让学生自己写,导师再抄一遍。这实际上对信誉是一种损害。以至于美国的研究生院根本不相信中国人写的推荐信。”付向东说,“导师这样做,可能会传给学生。处理学术不端,不能只打苍蝇不打老虎。老虎是谁?就是我们自己。”杜祥琬也认为,教师行为不端会危害学生——“学生看在眼里:文章可以这样出笼,奖可以这样得,教授可以这样运作评选成功,自然会想,原来大树是吸收这样的‘营养’成长的!”杜祥琬说,“所以,学生固然需要教育;而教师、领导者、管理者的科学道德教育更为重要。”(记者 高博)

来源:科技日报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