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2-08-29

    得中原者得天下,传颂千年。

    河南河南何其难,任重道远。

    村庄多农民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河南要比其他地方困难得多;农耕时代太长,改变落后的小农意识,河南要比其他地方用时更久。

    河南的“三农”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三势”难以为继,“三化”难以协调。

    破解之道,在于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这条路,源自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是河南发展中的压力倒逼,更是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

    这条路,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也是实现广大群众利益诉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和谐之路。

    这条路,反映了深化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发展进步的目的,为解决当今中国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发展,在与时间赛跑;崛起,正同挑战交锋。

    求解增长与转变的新关系,寻觅强省与富民的新交汇,这是新世纪抛给我们的“时代之问”;

    开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探索解决“三化”协调的新机制,这是新时期交付我们的艰难大考。

    坚持科学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迎难奋起,正确决策,河南的回答铿锵有力: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省九次党代会作出的这一战略抉择,已经并正在化为全省人民的意志和行动。

    一个“三农”大省的崛起振兴之路,豁然开朗。

    (二)发展如攀岩,越往上难度系数越大。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今日河南,中原经济区成为国之方略,务实发展赢得新机遇,站上新起点。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需要破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折射出“三化”不协调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民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面貌尚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还依然薄弱……“三化”不协调,最顽固的症结是“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保粮任务加重,“两不牺牲”的底线不可逾越;工业用地紧张,吃饭与发展的冲突越发尖锐……“三化”不协调,最头痛的问题是人多地少,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压力。

    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城镇化率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三化”不协调,最扎眼的焦点是城镇化严重滞后,这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瓶颈。

    (三)难题使我们清醒忧患。

    30多年改革开放,使河南走进了经济大省的行列,但经济大省并非经济强省。举目四望,新旧矛盾纠缠不休,交织出好坏并存、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挤得我们左不是,右不是,进不得,退不得,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翻开中国地图,镶嵌在“七色板”里的河南,面积不算大,却神奇地养育着一亿人口。

    有时候,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去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嬗变;反观河南,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十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依然占据大头。

    中原大地,城市人流如织,村庄星罗棋布,4.7万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密密麻麻“生长”在这片狭小空间里,占地面积比城市居住和工矿企业用地之和还要多出近一倍。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河南怎样才能实现集约化发展、宜居化布局、优质化提升?

    (四)难题是发展情势倒逼。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眼下的河南,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资源的矛盾,像拉紧的琴弦,已经绷到了不能再绷的地步。

    河南之难,不是理论家坐在书屋里的空自叹息,也不是经济学者在研究室的数学推演,而是严峻现实的重压、发展情势的倒逼。

    项目签约了,而用地指标却找不到:

    全省每年用地需求近80万亩,国家下达的指标却不到30万亩。招商引资虽硕果累累,项目落地却困难重重,心急的是投资者,尴尬的是我们自己,土地紧缺已成为很多地方头痛的“紧箍咒”。

    新房盖好了,可生活环境依然糟糕:

    13462户人家中,近一半对村镇公共服务和卫生条件最不满意——舞钢市枣林镇的民意调查,是河南农村的今日素描:穿西装吃井水,住“别墅”烧地锅,上学不得不起早摸黑,小病也得四处奔波……

    就业有谱了,却“背井离乡”往外跑:

    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少,家门口的企业却不多,缺少产业的吸附和集聚,大批青壮劳力不得不离妻别子、远走他乡,人稀了,村空了,袅袅炊烟升起的传统村落正在走向衰落。

    轿车梦圆了,还通行不畅快不了:

    “想快,飞过去”,写在车上的“调侃”,述说着河南城市的日日之烦:蜂拥而来的进城大军,超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承载力,“城市病”从大都市正在向小县城蔓延。

    ……

    (五)难题让我们直面症结。

    缺少足够的空间平台,缺少宽松的环境容量,缺少丰裕的资源条件,加快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过上更美好生活的诉求不断高涨……

    河南,要用比沿海发达地区更短的时间,完成现代化进程,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压缩的时间”;

    河南,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与日臻完善的国内大市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大势推给我们的,是一个“叠加的空间”。

    “老四难”在别的省是问题,在河南却成了难题;“新四难”在别的省不好办,在河南更棘手。

    “老四难”点明了发展之困,“新四难”揭示了转型之痛,“难上加难”折射出“三化”不协调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一重重关隘,滞缓我们攀登的步履;一道道难题,刺痛我们敏感的神经。历史上的中原,蹉跎艰辛;现实中的河南,何其难矣。

    难题,逼得我们不得不另找出路,压得我们不得不全力破解,催得我们不得不早作抉择。

    (六)破难必转,转中破难。

    破解难题,需要转变思维。在“两不牺牲”的承诺下,我们也许要放弃一些指标,着力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度的关系;我们也许要放弃一些数据,着眼于长远利益,让环境和资源都喘口气。因为我们要的不是畸形的发展,而是经济繁荣、生活改善、社会文明、道德进步的和谐社会。

    面对难题,往往从一个侧面无从下手,但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按老思路、老经验、老套数可能一筹莫展,但用新观念、新办法、新机制则茅塞顿开。

    难与不难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本来不难,如果不作为,就可能变成难;倘若难中不破难,就会难上加难;只有克难攻坚,难题才不难。

    有难不知难,就会盲目乐观;有难不识难,一定畏缩不前;有难不破难,势必贻误发展。

    (七)任务紧迫,果断抉择。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个难题让河南的决策者百思待解:

    到“十二五”末,河南城镇化率接近50%,1000万农民“化入”城市,但依然还有5000万人生活在农村,如何让这一庞大的群体,也能共建共享现代文明,靠传统的城镇化很难办。

    行思中原,碰撞思想;交锋观念,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奋起破难,决策者达成共识:不转无路可走,不转难题难解,弥补传统发展方式的缺陷,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河南的现代化进程才有可能在城市、农村协调发展,让亿万中原儿女都能分享到发展成果。

    (八)把握契机,科学抉择。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发展的滚滚大潮,中央的殷殷嘱托,省委的科学决策,群众的生动实践,在黄河两岸同振共鸣,在中原大地激荡交融,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人心共识日益凝聚,战略定位愈加清晰,光明大道精彩展现。

    这条路,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打造一个新型城镇化的河南示范区;

    这条路,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打造一个新型工业化的河南试验区;

    这条路,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打造一个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河南先行区。

    (九)抓住本质,创新抉择。

    中国问题讲来讲去,根子是“三农”问题,不抓住根本,矛盾难解;河南难题说来说去,症结是农民问题,不对症下药,沉疴难除。

    这条路是务实发展的结晶、实事求是的硕果: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不是简单地追求城镇化率,而是考虑到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焦点都在乡村,只有农村的面貌真正变了,农民的生活确实好了,中原大地才会焕然一新。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河南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是城区、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互动联动发展、共荣共生的城镇化,具有更强的支撑力和凝聚力。

    这一新尝试,以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点,具有高度的开创性和包容性。

    这一新探索,就是以城镇化理念来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来覆盖农村,以现代产业体系来支撑农村。

    (十)新型城镇化引领,短板变长板。

    人口大县往往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在河南,各地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人口数量不同带来的不平衡、不协调,加剧了城乡二元矛盾。城镇化率低,无疑是我们最需补齐的短板。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突破口,把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推动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的跨越,短板自然补齐。

    (十一)新型城镇化引领,差距变优势。

    河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不足三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一半,与经济大省地位很不相称。

    巨大的差距,蕴含着十足的后劲。河南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于服务业: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日趋健全,资源集聚效应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蓬勃动力,定会奔涌而出、势不可挡。

    (十二)新型城镇化引领,瓶颈变桥梁。

    据测算,新型城镇化可“解放”出数百万亩土地,建设用地几年无虞,多方共赢前景光明:耕地面积不减少,工业大发展如虎添翼,农民居住环境大改善,可分享土地宅基地使用权的增值收益。

    新型城镇化犹如一道桥梁,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这座桥上,流动的是土地、资金和人才,使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如鱼得水,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彰显。

    妙棋一招,满盘皆活。走新型城镇化引领之路,中原风鹏正举,天高地阔。

    (十三)新型城镇化引领,潜力变活力。

    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8%左右,将带来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数以千亿元计的消费支出。对河南而言,最大的内需动力在于城镇化,最雄厚的投资潜力在于城镇化。

    及时绕过暗礁险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就是引领之功。

    促进城乡和谐进步,推动中原崛起振兴,这就是引领之效。

    (十四)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

    不懈的探索,让我们找到了一条务实之路、转变之路;艰难的抉择,让我们走上了一条奋起之路、希望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难题是空间,难题是潜力,难题是挑战,难题是机遇。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是立足于学、立足于做、立足于实、立足于效,在破难解困中有所作为。只有持续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的路才能走得对、走得快、走得好。

    (十五)走得对,需要领导者更牢固的宗旨意识。

    这条路,来自对人民意愿的由衷尊重,本质上讲,是协调好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勇担为民之责,大兴利民之举,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以人为本走下去。

    (十六)走得快,需要领导者更果断的改革精神。

    走新路,走前人未走之路,有人想不通,有人存顾虑,有人在怀疑,旧思维还不时在作怪,老框框仍裹着手和脚。出路是逼出来的,机遇是闯出来的,河南发展到今天,需要有一个体现质的变化的举措。

    这条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土地人”变成了“社会人”,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巨变。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始终如一的改革自觉,拆除思想观念的藩篱,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不断以改革回答改革进程中的难题,才能持续求进走下去。

    (十七)走得稳,需要领导者更务实的工作作风。

    省有省情,市有市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决定了工作重点各有侧重。比如,有的地方工业化程度较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基础坚实;有的地方工业化程度较低,面临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双重任务。

   如果脱离实际,上得过于急、过于猛,指望把长期欠账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或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超出了百姓和政府的财力及承受能力,就可能影响其他工作,使经济关系不协调,造成大的波折。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把务实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一种责任,静下心来,沉下力来,不急不躁,不骄不馁,才能脚踏实地走下去。

    (十八)费一番苦心,冲破迷雾百千重。磨三尺利剑,划开云霄九万程。

    战略抉择辟大道,风雨兼程砥砺行。追求幸福的生活,成就壮丽的事业,亿万中原儿女义无反顾、大步向前!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