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从改革走向看科学发展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2-06-21

    改革,决定了当代中国命运,影响着未来中国走向。

    改革,激发了中国经济活力,推动着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时期。

    近十年来,改革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改革激发活力,推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出资100亿元、持股16%,代表民间多方出资人利益的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5月30日签约投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项目。民间资本进入石油石化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最近一段时期,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了一连串鼓励民间投资实施细则。这是继2005年国务院出台“36条”、2010年出台“新36条”后的又一重大改革部署,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将更加充沛。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动力和空间,依然要靠改革提供和开辟。”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市场取向的改革,激发了企业作为经济细胞的活力,汇聚成中国经济的滚滚洪流。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2.7倍。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忘不了自己2002年刚上任总经理时的遭遇:债主追债,办公楼被查封,法院送来传票……“国企必须放手在市场里搏击”,他们大力兼并重组,加大技术创新,从昔日负债累累,发展到2011年利润达158亿元。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国企一举走出困局,成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破茧成蝶,翩翩飞舞。国家不断改善非公经济发展体制环境,非公经济对中国经济贡献率已达60%左右。中兴、华为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三,沙钢、华为荣升世界500强,民营企业今非昔比,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因子。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畅通了金融血脉,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狂风巨浪、应对世界经济新的曲折局面中,发挥独特作用。

    5月16日,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首次正式对外公布,4月份温州市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平均水平为21.58%,新的金融体制改革正“试水”温州。此前,中国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曾被一些西方媒体指称“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国有商业银行,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得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中国经济有效熨平波动、保持平稳发展的有力保障。

    6月7日,央行宣布降息,同时调整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灵活性和前瞻性大大增强,这使得近十年中国经济的稳定性比过去大大提高。”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市场化改革仍处于攻坚期,下一步要进一步破除垄断、放开准入,真正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面临攻坚,改革仍任重道远。改革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以前是‘救护车一响,猪牛羊白养’。现在看得起病了,不给儿女添麻烦。”贵州省凤冈县何坝乡水河村65岁的苗族村民周华祥,切身感受到新一轮医改带来的巨变。

    对一身慢性病的老周来说,医改后乡卫生院条件改善了,大部分时候不用走远路往市医院跑了。在卫生院住十天院,新农合报销后自己花费不到两百元。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全面启动。全国享受基本医保的人数目前超过了13亿,织成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认为,新医改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性,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一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近十年来改革呈现新特点,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改革的目的在于发展,发展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随着经济发展,公众诉求不断提高,民生热点不断涌现。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保障民生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改善民生,要靠社会事业发展,通过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事业的体制机制是关键。

    “俺们农民以前一直是‘养儿防老’,没想到现在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领养老金。”67岁的山东省胶州市胶东办事处葛埠岭村农民李文元,如今每月领取55元养老金。

    55元数目虽小,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改革的重大进展。近十年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今年将实现城乡制度全覆盖。

    成都市50岁的低保户王耀平,曾把“住房梦”寄托在正读大学的儿子身上。不过王耀平没等那么久,两年前一家三口搬进了政府提供的50多平方米保障房。商品房和保障房并重,我国住房制度得到了完善,亿万低收入群众从中直接受益。

    ——改善民生,表面上看是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的问题,实质上却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

    今年中央财政预算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支出。经过近20年努力,教育经费占比终于达标。随着公共服务成为政府越来越重要的职能,财政体制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我们国家太大,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办成的。只要向着人民意愿的方向前进,国家就大有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感到欣慰。

    特别是,国家一方面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00多亿元;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增长到2011年突破1万亿元,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改善民生,要靠深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切好“蛋糕”,实现公平正义。

    近来一则消息引起关注:我国农民工去年月均工资超过2000元,比上年增加了359元。不禁让人想起2004年曾引起关注的消息:据劳动保障部门调查,珠三角农民工月均工资12年只提高了68元。这样的变化中,最低工资制度发挥了重要“托底”作用。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已成为改革攻坚重点。近年来,国家连续上调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和低保补助标准,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连续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税负;目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正在制定。

    “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建议尽快出台并抓紧实施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让我们的市场经济走向公平可持续。”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当前,新医改已进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攻坚阶段,切断医药之间利益链是“难啃的硬骨头”;教育改革中,公平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万众期待;社会保障覆盖面虽大大提高,但保障水平依然较低。改善民生,改革仍任重道远。改革注重长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着紫红色的领结、穿着黑色的职业套装,举止大方,容貌秀丽……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保水村村民汤炳琼,总能给人这样清新亮丽的印象。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玫瑰园农业休闲庄接待部主管。如今她每月从银行卡里领取工资奖金,每年还从村里领取土地出租收益金。

    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已在明确农民农村产权和收益权的基础上,破除了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真正统一户籍,汤炳琼就是改革受益者。这场统筹城乡改革,关系到6亿多农民的命运和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资源环境约束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改革,不仅肩负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任务,同时肩负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使命。”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成为有效“杠杆”。

    7月1日起,阶梯电价制度将在全国全面试行,探索“多用电者多付费”的促进节能新机制;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油价定价机制,正通过改革逐步建立;2010年以来,资源税改革从新疆试点起步,并向全国推开。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潮下,资源价格改革和资源税改革的推进,对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可持续发展要让山更青、水更绿,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根本。

    “天上灰蒙蒙,地下满地尘”,工业重镇湖南株洲曾给人们留下这样的第一印象。如今的株洲,天变蓝了,水变绿了,路边园林生机盎然。

    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财政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纷纷面世,排污权交易等50多项改革试点出台实施,在政绩考核上设置了环保“一票否决”权……

    ——可持续发展靠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举措。

    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国家投入连续6年、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

“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重要的动力。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离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周天勇说。

    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漫漫征途中,我们要越过很多道“槛”:竞争优势要从低成本转换成自主创新,社会结构要从城乡二元转换成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要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转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每一道“槛”的迈过,都考验着下一步改革的智慧和决心。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