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中国“举国机制”获国际认可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1-05-06

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博士,研究员)
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博士,研究员)
  汶川地震大救援是我国建立比较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之后面临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在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人民网记者采访到国内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全面评点这场大灾难对我国救灾应急建设的推动力。三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成功运用于汶川地震救援行动中,并获得国际方面的认可。受访专家表示,随着一国灾害超越其国境而影响至他国,“现在已经到了商讨建立双边、多边应急合作机制的时候”。

  汶川救援经验:“举国机制”赢得时间 信息透明提升凝聚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彼时四川大地,刹那间山崩地裂,数万群众生死不明。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迅速飞赴灾区,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在接下来的“黄金救援72小时”内,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的13万精锐部队和20余个专业兵种,纷纷投入这场生命大救援。

  能否战胜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采取何种救灾应急策略。受访专家表示,与以往经历过的突发自然灾害相比,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后的应急响应更及时、策略更全面系统、效果更加突出。在应急效果方面,专家认为,汶川震后的高效救灾效率与我国举国救灾机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高决策层第一时间作出表态并部署行动,显现出强力救灾意识和坚定决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告诉记者,政府在做出及时响应的同时,还分步骤地多方征求意见,全面分析后续举措,包括如何应对堰塞湖、公共卫生疫情等次生灾害,如何稳定社会秩序、抚慰灾区群众心理等问题,体现出全面、系统、综合抗灾的新特点。

  “媒体常常用‘举国体制’来表述我国在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活动的有效做法,其实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得最透彻的,不是‘举国体制’,而是‘举国机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向记者分析,“举国机制”是充分利用我国体制进行有效决策和沟通的硬件条件,加之以积极作为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软件条件,可以创造出有力、有序、有效的应急管理绩效。

  “外国媒体也称我国应急管理‘软实力’世界领先。”高小平介绍,最近有美日等国危机管理专家表示,要探索和借鉴中国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能够适应未来重大特大复合型危机的应对体系,其重点并非按照中国“举国体制”来改造制度,而是按照他们可以学习的中国经验——即“举国机制”来加强危机管理制度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也指出,汶川地震中采取的高度集权、统一指挥、军地联动的救灾模式,为今后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很好的经验。

  大灾难降临后,信息流动能否及时透明,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最新伤亡数字做到每日滚动播报,寻人、捐款信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政府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与外界沟通。在权威信息从上至下传播通畅、互助资讯平稳传递不受阻碍的同时,负面报道也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

  都江堰的四名党员干部曾在抗灾之初因玩忽职守被曝光。杨小军认为,这反映出政府的气魄,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当群众相信政府,他就会响应政府的号召,社会凝聚力就会无比高涨”。

  对国际援助采取开放友好的态度,也是汶川震后救援的突出亮点。在接受国外捐赠款物的同时,也欢迎携带设备的国外救援队前往灾区营救,这在我国国内救灾史上还是首次。

  专家表示,积极接受国际援助,表面上看是一次国际救灾应急合作,实际上是政府看待灾害的理念变化。既顺应当今世界的灾害形势变化,也对促进国际交流起到微妙的作用。
【1】 【2】 【3】 【4】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