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30万学生角逐上海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1-04-13

  近日,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的第26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上海市虹口区复兴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来自上海市18个区县及江浙两省的约30万师生通过学校、区县等各层面的选拔,积极参与了各学科的项目角逐。

大赛正式启动(鲁鸣 摄)

  学生不放弃,参赛已成“习惯”

  来自上师大附中的高一学生陈思远,此次的参赛作品是“微频闪护眼节能灯”。他制作了一个由变压器、整流滤波电路、电感以及继电器组成的电路,将灯管开启后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频闪减少了,阅读者的眼睛更舒适。

  小陈透露,这项作品凝聚了多年心血。念初一时,他就带着“初级版”的改良日光灯参加科技大赛,得到评委的改进意见后,下一次就带着更完善的作品参赛。三四年下来,他已是创新大赛的常客。“参加科技竞赛已成为我的‘习惯’,不会特别关心是否有利于高考。”小陈说。

  上海市科协普及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举办的“科技英才俱乐部”中,有许多学生像小陈一样,用三四年做一个科技项目,在专家指点下不断提高。对于他们来说,从中养成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比高考加分、保送更重要。

  高中生家长担心“投入产出比”

  从数量上来看,今年共收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1113项,经过初评有455项进入终评展示,收到机器人创意设计作品117项,有53项进入终评展示,并未较往年有明显变化。不过,相比于参赛学生的“淡定”,学生家长的心态显得更加微妙。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学生谢雨晴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探究兴趣最需要呵护,作为家长,不应根据是否加分来决定是否支持孩子。相比之下,高中学生的家长有点犹豫。不少家长坦言,参加科技创新比赛要花大量业余时间,做实验、写论文,还要接受专家一对一的辅导,有时甚至还要挤占学校常规课程和做作业的时间。原来的全国一、二等奖保送政策,受惠学生范围本就不大,这一优惠取消后,参加科技创新更无法在高校招生中体现优势,不得不好好考虑“投入产出比”。

  新政策有助于净化参赛动机

  教育部此次出台保送加分新政的目的,除了规范高考加分之外,主要目的也在于摒除科技创新比赛中日渐增长的功利主义心理。

  一位少年宫的计算机辅导老师介绍,很多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拿出的项目非常“先进”,与学生本人的年龄和知识储备非常不符。其背后,是学校不惜成本的“倾囊相助”。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心态违背了科技创新大赛的初衷。保送加分新政的出台,客观上有助于净化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动机。

  在今年上海赛区的参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创新灵感,没有高精尖,也不冲着夺奖而来,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探索的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以“高层逃生花架”为例,小作者设想在每家窗口下安装一个逃生花架,一头直接与外墙面固定,另一头通过密码锁固定。如遇危险情况,各花架的密码锁同时开启,外墙面上花架相连接形成“Z”字形,方便高层居民逃生。

  “比起高难度项目,我们更欢迎这类巧心思的科技作品,这样才能让创新大赛回归本质。”现场一位评委说。

参赛作品(鲁鸣 摄)

  大赛收到优秀科技辅导员申报30项,评出优秀科技辅导员10名;收到优秀科技实践活动项目113项,105项进入终评展示;收到科学幻想绘画作品448幅,60幅进入终评展示;收到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62项,48项进入终评展示;收到科学DV56部,评出优秀作品8部。入围的参赛选手通过公开展示、专家问辩、素质测评、技能测试等活动,角逐大赛设立的各种奖项。大赛还选拔出24个优秀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参加今年8月在内蒙古举行的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领导参观选手作品(鲁鸣 摄)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高小玫,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谢丽娟,各主办和协办单位,有关大学、中学、市级学会,大赛支持单位和承办单位的各位领导参加了开幕式,随后参观了大赛的各个展区并与部分参赛选手作了交流。

外国专家评委(鲁鸣 摄)

  大赛的颁奖典礼于3月27日举行,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市科协副主席俞涛,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等,向获得一等奖的选手颁发了奖状。大赛结束后,获奖名单将在上海青少年科技英才网(www.es-sstdf.com)和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网(www.2049sh.org)上公布。(章迪思 编辑:贺健)

上海市科协供稿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