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重庆文理学院科协植根地方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0-08-31

  短短两年时间,一种名叫“渝桉1号”的速生丰产树便在重庆和四川两地推广70万亩8000多万株,创造经济价值1.3亿元,这是重庆文理学院科协组织专家团队克隆培育的“渝桉1号”在退耕还林和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佳绩。

  据重庆市永川区政协副主席、重庆文理学院科协主席高志强教授介绍,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科协面向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设备等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库”、“科技库”与“人才库”的作用,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先后建成了大足石刻、江津四面山教学科研基地,建立和完善了重庆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成功培育出优质“速丰桉”,在培养输送人才、提供科技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弘扬地域文化的“文化库”

  在璀璨夺目的巴渝文化和独特多样的民间艺术土壤上,重庆文理学院科协充分激发出植根地方的学科生命力,使学院成为弘扬地域文化的“文化库”。

  学校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共建教学科研基地,成立“大足石刻研究所”;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研究”,填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空白;重庆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重庆文理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对重庆市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和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进行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科协还通过与政府、群众的有效沟通,设计出保护与开发并重、切合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庆市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和旅游产业资源。如与三峡库区的巫溪县合作,保护巫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学院试点的梁平县,通过合理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链,成功实现了每幅年画价格提高100元左右,每个竹帘价格提高80元左右,在当地形成了一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的旅游线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了民间艺人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的“科技库”

  在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重庆文理学院科协的定位是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的“科技库”。为此,重庆文理学院科协争取学校组建了区域经济研究所、园林花卉工程中心、四面山教学科研基地等研究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时发布经济信息,加快科技和信息向周边和西部地区的传播。

  重庆文理学院与江津四面山森林经营所签订协议,建立江津四面山教学科研基地、江津四面山资源研究所。学院不仅撰写了《重庆四面山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初探》等研究文章,而且完成了对四面山辖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总结出四面山森林群落演替对其土壤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生物标本馆、附属设计以及濒临灭绝植物栽培基地。

  学校生命科学系成功选育出了无性系“渝桉1号”优良品种,一举填补了重庆和西南地区无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种的空白。“渝桉1号”6~8年即可成林采伐,亩产木材8~12立方米,每立方米可收入400~50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学院姜希泉教授在教学实习基地与业主联合攻关,突破“四大家鱼”一年繁殖一次技术,探索实现了“四大家鱼一年三次繁殖”的技术,目前,该项成果已经成功推广应用910亩,年产鱼苗20亿尾,年产成鱼10万公斤,鱼苗远销云南、贵州、新疆等8个省(市、区),还出口俄罗斯及中亚地区。据统计,仅在该项目成果推广的永川区,农民养鱼年收入就达800万元,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占80%。基地业主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2010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重庆文理学院科协承担着弘扬地域文化、服务区域经济的责任,积极促成学校发挥人才优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据统计,重庆文理学院已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合格毕业生。他们中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梁显政,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陶兴模,在重庆开县大洪灾中舍死忘生抢救学生的优秀教师李海兵等。在重庆市渝西地区各区县的中学、小学中,一半以上的业务骨干、校长毕业于该校,他们扎根地方,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文理学院书记钟志奇说,学校正在进入建校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科协不仅承担起了社会责任,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立足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永川区科协 重庆文理学院科协  编辑:渝科)

重庆市科协供稿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

Baidu
map